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崔涂哪里人,以及崔top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都是唐代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困御(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谈尺袭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含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文人的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诗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塞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兴
日暮西北堂, 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 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 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 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 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节知所效。
王昌龄诗集
卷一(三十六题,四十一首):
变行路难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从军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长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为张僓赠阎使臣
赠史昭
秋山寄陈谠言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代扶风主人答
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一作高适诗]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别庞十
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
送韦十二兵曹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一作刘慎虚诗]
留别武陵袁丞
别刘谞
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留别岑参兄弟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巴陵别刘处士
宿裴氏山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一作高适诗]
卷二(三十四题,三十四首):
咏史
杂兴
秋兴
斋心
独游
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僧塔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诸官游招隐寺
宴南亭
何九于客舍集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观江淮名胜图
灞上闲居
风凉原上作
裴六书堂
江上闻笛
太湖秋夕
赵十四兄见访
过华阴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泾州
小敷谷龙潭祠作
段宥厅孤桐
琴
初日
失题
赠宇文中丞 [一作畅当诗]
箜篌引
乌栖曲 [一作李端诗]
城傍曲
行路难
奉赠张荆州
卷三(二十题,二十首):
驾出长安 [一作宋之问诗。]
驾幸河东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李棹游江东
沙苑南渡头
客广陵
静法师东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一作孟浩然诗。]
谒焦炼师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万岁楼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送欧阳会稽之任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东溪玩月 [一作王维诗]
卷四(七十题,八十八首):
朝来曲
从军行
答武陵田太守
题灞池二首
击磐老人
送胡大
题僧房双桐
送郭司仓
送李十五
送张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
送谭八之桂林
送刘十五之郡
从军行七首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春宫曲
西宫春怨
西宫秋怨
长信秋词五首
青楼曲二首
青楼怨
浣纱女
闺情
甘泉歌
萧驸马宅花烛
观猎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仓曹宅夜饮
宴春源
龙标野宴
听流人水调子
梁苑
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
送魏二
别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陆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重别李评事
别陶副使归南海
送单十三毕五归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别郭八
送窦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图南
留别司马太守
卢溪别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别辛渐
送柴侍御
送万大归长沙
送吴十九往沅陵
别皇甫五
送崔参军往龙溪
送郑判官
送姚司法归吴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 [一作李颀诗]
题朱炼师山房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补遗(二十九题,二十九首,断句十三则):
旅次周至过韩士别业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别
赠李侍御
送别
失题
又
又
城旁
题净眼师房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
寄是正字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梅道士水亭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失题
洞庭湖作
奉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马二使君崔员外张郎中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见寻
咏青
秋日
过香积寺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丈八寺而苏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贻之作
送乔林
秋思
还山贻湛法师
山行寻隐居不遇
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
唐代诗人人数众多,在《全唐诗》中,能够查询到的崔姓诗人有:崔湜、崔融、崔国辅、崔珪、崔颢、崔曙、崔惠童、崔琮、崔峒、崔元翰、崔公信、崔珏、崔涂、崔道融、崔江。
1、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崔湜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后因典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又起复为尚书左丞。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他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2、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济南市章丘市)人。崔融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尤见工力。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3、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历官山阴尉、许昌令、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等职。
天宝十一载(752),因受王鉷案牵连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鸿渐交往,品茶评水,一时传为佳话。事迹散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二。国辅诗以五绝著称,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
4、崔珪 ,贝州武城人。崔神庆子。玄宗开元中,累迁主客员外郎,历怀州刺史,官至太子左庶子。与兄中书舍人崔琳、弟光禄卿崔瑶,俱列棨戟,时号“三戟崔家”。
5、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歼衡数《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氏首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6、崔曙(约704-739),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
代表作有《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奉试明堂火珠》、《途中晓发》、《缑(音gou沟)山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拦亮以感兴》、《对雨送郑陵》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唐诗
作者简介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友告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
代表作品
《赤壁怀古》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不知征伐由天子, 唯许英雄共使君。江上战馀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送友人》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七夕》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残花》
迟迟傍晓阴,昨夜色犹深。毕竟终须落,堪悲古与今。明年何处见,尽日此时心。蜂蝶无情极,残香更不寻。
《孤雁二首·其二》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东晋》
五陵豪侠笑为儒,将为儒生只读书。看取不成投笔后,谢安功业复何如。秦国金陵王气全,一龙正道始东迁。兴亡竟不关人事,虚倚长淮五百年。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春夕 / 春夕旅怀》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巫山旅别》
五千里外三年客,十二峰前一望秋。无限别魂招不得,夕阳西下水东流。
《幽兰》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己亥岁感事》
正闻青犊起葭萌,又报黄巾犯汉营。岂是将皆无上略,直疑天自弃苍生。瓜沙旧戍犹传檄,吴楚新春已废耕。见说圣君能仄席,不知谁是请长缨。
《海棠图》
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见海棠花盛开。却向江南看图画,始惭虚到蜀城来。
《孤雁》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涧松》
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南园桃李虽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
《折杨柳》
朝朝车马如蓬转,处处江山待客归。若使人间少离别,杨花应合过春飞。
《夕次洛阳道中》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读段太尉碑》
愤激计潜成,临危岂顾生。只空持一笏,便欲碎长鲸。国已酬徽烈,家犹耸义声。不知青史上,谁可计功名。
《初过汉江》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初识梅花》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燕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远望》
长为乡思侵,望极即沾襟。不是前山色,能伤愁客心。平芜连海尽,独树隐云深。况复斜阳外,分明有去禽。
《屈原庙》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言怀》
干时虽苦节,趋世且无机。及觉知音少,翻疑所业非。青云如不到,白首亦难归。所以沧江上,年年别钓矶。
《题嵩阳隐者》
四十年高梦,生涯指一丘。无人同久悉亩住,有鹤对冥修。草杂芝田出,泉和石髓流。更嫌庭树老,疑是世间秋。
《宿庐山绝顶山舍》
一磴出林端,千峰次第看。长闲如未遂,暂到亦应难。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自嫌心不达,向此梦长安。
《江上怀翠微寺空上人》
旅泛本无定,相逢那可期。空怀白阁夜,未答碧云诗。暮雨潮生早,春寒雁到迟。所思好陆明今不见,乡国正天涯。
《春日登吴门》
故国望不见,愁襟难暂开。春潮映杨柳,细雨入楼台。静少人同到,晴逢雁正来。长安远于日,搔首独徘徊。
《送道士于千龄游南岳》
物外与谁期,人间又别离。 四方多事日,高岳独游时。 猿狖潇湘树,烟波屈宋祠。 无因陪此去,空惜鬓将衰。
《秋夕送友人归吴》
离心醉岂欢,把酒强相宽。世路须求达,还家亦未安。旅程愁算远,江月坐吟残。莫羡扁舟兴,功成去不难。
《秋夜兴上人别》
常时岂不别,此别异常情。南国初闻雁,中原未息兵。暗蛩侵语歇,疏磬入吟清。曾听无生说,辞师话此行。
《蜀城春》
天涯憔悴身,一望一沾巾。在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怀才皆得路,失计自伤春。清镜不能照,鬓毛愁更新。
《秋夕与友人话别》
怀君非一夕,此夕倍堪悲。华发犹漂泊,沧洲又别离。冷禽栖不定,衰叶堕无时。况值干戈隔,相逢未可期。
《南山旅舍与故人别(一作商山道中)》
一日又将暮,一年看即残。病知新事少,老别旧交难。山尽路犹险,雨馀春却寒。那堪试回首,烽火是长安。
《长安逢江南僧》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
《过陶征君隐居》
陶令昔居此,弄琴遗世荣。田园三亩绿,轩冕一铢轻。衰柳自无主,白云犹可耕。不随陵谷变,应只有高名。
《夷陵夜泊》
家依楚塞穷秋别,身逐孤舟万里行。一曲巴歌半江月,便应消得二毛生。
《橹声》
烟外桡声远,天涯幽梦回。争知江上客,不是故乡来。
《读方干诗因怀别业》
把君诗一吟,万里见君心。 华发新知少,沧洲旧隐深。 潮冲虚阁上,山入暮窗沈。 忆宿高斋夜,庭枝识海禽。
《夏日书怀寄道友》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晚次修路僧》
平尽不平处,尚嫌功未深。应难将世路,便得称师心。高鸟下残照,白烟生远林。更闻清磬发,聊喜缓尘襟。
《与友人同怀江南别业》
因君话故国,此夕倍依依。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浮名如纵得,沧海亦终归。却是风尘里,如何便息机。
《申州道中》
风紧日凄凄,乡心向此迷。水分平楚阔,山接故关低。客路缘烽火,人家厌鼓鼙。那堪独驰马,江树穆陵西。
《和进士张曙闻雁见寄》
断行哀响递相催,争趁高秋作恨媒。云外关山闻独去,渡头风雨见初来。也知榆塞寒须别,莫恋苹汀暖不回。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
《续纪汉武(一作读汉武内传)》
分明三鸟下储胥,一觉钧天梦不如。争那白头方士到,茂陵红叶已萧疏。
《题净众寺古松》
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
《南涧耕叟》
年年南涧滨,力尽志犹存。雨雪朝耕苦,桑麻岁计贫。战添丁壮役,老忆太平春。见说经荒后,田园半属人。
《江雨望花》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过昭君故宅》
以色静胡尘,名还异众嫔。免劳征战力,无愧绮罗身。骨竟埋青冢,魂应怨画人。不堪逢旧宅,寥落对江滨。
《云》
得路直为霖济物,不然闲共鹤忘机。 无端却向阳台畔,长送襄王暮雨归。
《琴曲歌辞·幽兰》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读留侯传》
覆楚雠韩势有馀,男儿遭遇更难如。偶成汉室千年业,只读圯桥一卷书。翻把壮心轻尺组,却烦商皓正皇储。若能终始匡天子,何必□□□□□。
《过二妃庙》
残阳楚水畔,独吊舜时人。不及庙前草,至今江上春。
《放鹧鸪》
秋入池塘风露微,晓开笼槛看初飞。满身金翠画不得,无限烟波何处归。
《秋日犍为道中(一作途中感怀)》
久客厌岐路,出门吟且悲。平生未到处,落日独行时。芳草不长绿,故人无重期。那堪更南渡,乡国已天涯。
《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
欲怆峨嵋别,中宵寝不能。听残池上雨,吟尽枕前灯。失计方期隐,修心未到僧。云门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读侯道华真人传》
汉皇轻万乘,方士说三丹。不得修心要,翻知出世难。茂陵春竟绿,金掌曙空寒。何似先生去,翩翩逐彩鸾。
《寄青城山颢禅师》
怀师不可攀,师往杳冥间。林下谁闻法,尘中只见山。终年人不到,尽日鸟空还。曾听无生说,应怜独未还。
《陇上逢江南故人》
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乡心塞草春。莫学少年轻远别,陇关西少向东人。
《江行晚望》
木落曙江晴,寒郊极望平。孤舟三楚去,万里独吟行。鸟占横查立,人当故里耕。十年来复去,不觉二毛生。
《秋夕与王处士话别》
微灯照寂寥,此夕正迢迢。丹桂得已晚,故山归尚遥。虫声移暗壁,月色动寒条。此去如真隐,期君试一瓢。
《灞上》
长安名利路,役役古由今。征骑少闲日,绿杨无旧阴。水侵秦甸阔,草接汉陵深。紫阁曾过处,依稀白鸟沈。
《题绝岛山寺》
绝岛跨危栏,登临到此难。夕阳高鸟过,疏雨一钟残。骇浪摇空阔,灵山厌渺漫。那堪更回首,乡树隔云端。
《友人问卜见招》
何必问蓍龟,行藏自可期。但逢公道日,即是命通时。乐善知无厌,操心幸不欺。岂能花下泪,长似去年垂。
《喜友人及第》
孤吟望至公,已老半生中。 不有同人达,兼疑此道穷。 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 尚激抟溟势,期君借北风。
《途中感怀寄青城李明府》
鳞鬣催残志未休,壮心翻是此身雠。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耕钓旧交吟好忆,雪霜危栈去堪愁。如何只是三年别,君著朱衣我白头。
《读庾信集》
四朝十帝尽风流,建业长安两醉游。唯有一篇杨柳曲,江南江北为君愁。
《泛楚江》
九重城外家书远,百里洲前客棹还。金印碧幢如见问,一生安稳是长闲。
《江上旅泊》
汀洲一夜泊,久客半连樯。尽说逢秋色,多同忆故乡。孤冈生晚烧,独树隐回塘。欲问东归路,遥知隔渺茫。
《牛渚夜泊》
烟老石矶平,袁郎夜泛情。数吟人不遇,千古月空明。人事年年别,春潮日日生。无因逢谢尚,风物自凄清。
《秋宿鹤林寺》
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
《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
雕琢文章字字精,我经此处倍伤情。身从谪宦方沾禄,才被槌埋更有声。过县已无曾识吏,到厅空见旧题名。长江一曲年年水,应为先生万古清。
《声》
欢戚犹来恨不平,此中高下本无情。韩娥绝唱唐衢哭,尽是人间第一声。
《泉》
远辞岩窦泻潺潺,静拂云根别故山。可惜寒声留不得,旋添波浪向人间。
《问卜》
承家望一名,几欲问君平。自小非无志,何年即有成。岂能长失路,争忍学归耕。不拟逢昭代,悠悠过此生。
《苦吟》
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举世轻孤立,何人念苦心。他乡无旧识,落日羡归禽。况住寒江上,渔家似故林。
《感花》
绣轭香鞯夜不归,少年争惜最红枝。东风一阵黄昏雨,又到繁华梦觉时。
《送僧归江东(一作岐下送蒙上人归天台)》
坐彻秦城夏,行登越客船。去留那有著,语默不离禅。叶拥临关路,霞明近海天。更寻同社侣,应得虎溪边。
《王逸人隐居》
一径入千岑,幽人许重寻。不逢秦世乱,未觉武陵深。石转生寒色,云归带夕阴。却愁危坐久,看尽暝栖禽。
《秋宿天彭僧舍》
身世两相惜,秋云每独兴。难将尘界事,话向雪山僧。力善知谁许,归耕又未能。此怀平不得,挑尽草堂灯。
《途中秋晚送友人归江南》
又指烟波算路岐,此生多是厌羁离。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里巷半空兵过后,水云初冷雁来时。扁舟未得如君去,空向沧江梦所思。
《金陵晚眺(一作怀古)》
苇声骚屑水天秋,吟对金陵古渡头。千古是非输蝶梦,一轮风雨属渔舟。若无仙分应须老,幸有归山即合休。何必登临更惆怅,比来身世只如浮。
《送僧归天竺》
忽忆曾栖处,千峰近沃州。别来秦树老,归去海门秋。汲带寒汀月,禅邻贾客舟。遥思清兴惬,不厌石林幽。
《秋晚书怀》
看看秋色晚,又是出门时。白发生非早,青云去自迟。梦唯怀上国,迹不到他岐。以此坚吾道,还无愧已知。
《湘中弦》
苍山遥遥江潾潾,路傍老尽没闲人。王孙不见草空绿,惆怅渡头春复春。烟愁雨细云冥冥,杜兰香老三湘清。故山望断不知处,鶗鴂隔花时一声。
《题授阳镇路》
越鸟巢边溪路断,秦人耕处洞门开。小桃花发春风起,千里江山一梦回。
《湘中秋怀迁客》
兰杜晓香薄,汀洲夕露繁。并闻燕塞雁,独立楚人村。雾散孤城上,滩回曙枕喧。不堪逢贾傅,还欲吊湘沅。
《秋夕与友人同会》
章句积微功,星霜二十空。僻应如我少,吟喜得君同。月上僧归后,诗成客梦中。更闻栖鹤警,清露滴青松。
《巫山庙》
双黛俨如嚬,应伤故国春。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梦觉传词客,灵犹福楚人。不知千载后,何处又为神。
《湖外送友人游边》
我泛潇湘浦,君行指塞云。两乡天外隔,一径渡头分。雨暗江花老,笳愁陇月曛。不堪来去雁,迢递思离群。
《秋夜僧舍闻猿》
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
《送友人归江南》
渚田芳草遍,共忆故山春。独往沧洲暮,相看白发新。定过林下寺,应见社中人。只恐东归后,难将鸥鸟亲。
《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
青青伊涧松,移植在莲宫。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长闲应未得,暂赏亦难同。不及禅栖者,相看老此中。
《寄舅》
中朝轩冕内,久绝甯家亲。白社同孤立,青云独并伸。致君期折槛,举职在埋轮。须信尧庭草,犹能指佞人。
《过绣岭宫》
古殿春残绿野阴,上皇曾此驻泥金。三城帐属升平梦,一曲铃关怅望心。苑路暗迷香辇绝,缭垣秋断草烟深。前朝旧物东流在,犹为年年下翠岑。
《赠休粮僧》
闻钟独不斋,何事更关怀。静少人过院,闲从草上阶。生台无鸟下,石路有云埋。为忆禅中旧,时犹梦百崖。
《东林愿禅师院》
与世渐无缘,身心独了然。讲销林下日,腊长定中年。磬绝朝斋后,香焚古寺前。非因送小朗,不到虎溪边。
《春日郊居酬友人见贻》
荒斋原上掩,不出动经旬。忽觉草木变,始知天地春。方期五字达,未厌一箪贫。丽句劳相勉,余非乐钓纶。
《樵者》
行山行采薇,闲翦蕙为衣。避世嫌山浅,逢人说姓稀。有时还独醉,何处掩衡扉。莫看棋终局,溪风晚待归。
《鹦鹉洲即事(一作眺望)》
怅望春襟郁未开,重吟鹦鹉益堪哀。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曾解爱才。幽岛暖闻燕雁去,晓江晴觉蜀波来。何人正得风涛便,一点轻帆万里回。
《春晚怀进士韦澹》
故里花应尽,江楼梦尚残。半生吟欲过,一命达何难。特立珪无玷,相思草有兰。二年春怅望,不似在长安。
《过洛阳故城》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