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诸绅什么意思,诸书的意思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书诸绅什么意思和诸书的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子张问行 翻译

【原文】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恂恂便便,侃侃誾誾,忠信笃敬,盍书诸绅。讷为君子,寡为吉人” 问:“盍书诸绅”何意?

盍书诸绅:把这几句全部话抄在了自己的衣带上。

盍:本义:皿中食物已分发完毕。 转义:1.盖皿。覆盖。2.整个儿。全部。)

绅:即“大带”。是古人穿衣用大带束腰后,垂下的带头部分。《礼记·玉藻》:“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郑玄注:“绅,带之垂者。”

言出《劝忍百箴·言之忍第一》

满意望采纳

古代汉语的介词

今天学习介词:

介词:是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的虚词。

现代汉语介词 :

再、从、比、到、为……

古代汉语介词 :

于、乎、诸、以、为……

一、于

功能最强大,是最重要的介词。

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和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等

例如:

①王坐 于 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于→在 ,堂→殿堂。

译文:梁惠王坐 在 殿堂上。

②子 于 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尔》

于→在 ,是→某,则→就

译文:孔子 在 某一天哭泣过,就不会唱歌。

③吾闻出 于¹ 幽谷迁 于² 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 于³ 幽谷者。《孟子.滕文公上》

闻→听说, 于¹→从,于²→到, 乔→高大,木→树,者→的, 于³→到

译文:我听说过有 从 幽深的山谷中出来迁 到 高大的树木上的,没听说过有从高大的树木上下来迁 到 山谷中的。

④己所不欲,勿施 于 人。《论语.卫灵公》

欲→想要,勿→不要,施→施加, 于→到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把它施加 到 别人身上。

⑤不义而富且贵, 于 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义→正当, 于→对……来说。

译文:不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 对于 我 来说 就像浮云一样没有意义。

⑥敏 于 事而慎 于 言。《论语.学而》

敏→聪明, 于→在……方面, 慎→谨慎。

译文: 在 做事 方面 聪明勤快, 在 说话 方面 小心谨慎

☞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例如:

①苛政猛 于 虎也。《礼记.檀弓》

苛→残酷,猛→凶猛, 于→比

译文:残酷的政治 比 老虎还要凶猛啊。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 弟子。(韩愈《师说》)

必→一定,贤→优秀, 于→比。

译文:学生不一定总是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总是 比 学生贤能。

☞于:引进动作的施动者。可以翻译为“被”。

①郄(xi四声)克伤 于 矢,流血及屦(lu三声)。《左传.成公两年》

于→被, 矢→箭,及→到,屦→鞋。

译文:郄克 被 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子上面。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于 人。《孟子.滕文公上》

治→管理, 于→被。

译文:劳力劳动者管理他人,体力劳动者 被 他人管理。

二、乎 诸:

和“于”的功能相似。

例如: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 乎 四境。《孟子.公孙丑上》

鸣→鸡叫,吠→狗叫, 乎→到, 境→边境。

译文:鸡和狗的叫声互相都可以听到,一直达 到 四个边境。

☞诸:

“之十于”的合音词

所以“诸”包含着“之”和“于”两个意思。

例如:

①子张书 诸 绅。《论语.卫灵公》

书→写, 诸→之于 ,绅→衣带。

“书诸绅”就是“书之于绅”的意思。

译文:子张把孔子的 这些 话写 在 了衣带上。

三、以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者凭借的方式。

引进原因→因、因为

例如:

①君子不 以 言举人,不 以 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以→因为 ,言→话,举→提拨,废→不采用。

译文:君子不 因为 人家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 因为 他是坏人就不采用他的好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 谓之“文”也。《论语.功冶长》

下→向下,是→这个, 以→因为 ,谓→称呼。

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感到耻辱, 因为 这个称他“文”。

我百度查了一下为什么称“文”?

古代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给他另外起个谥号。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不服气,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为什么可以称文呢?”

孔子就说了上述表扬孔圉的话。

“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个宾语就可以省略。这时“以”字可以理解为“拿来”、“用来”。

例如:

①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 以 衅钟。”

之→去, 以→用来 ,衅→祭。

“以衅钟”就是“以之衅钟”,意思是“用它来祭钟”。

译文:梁惠王见到了说:“牛去哪里?”对方回答说:“将 用 它来祭钟。”

四、为

给、替、因为

例如:

① 为 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为→给 ,谋→办事,忠→尽心尽力

译文: 给 别人操心办事儿可以不尽心尽力吗?

②一羽之不举, 为 不用立焉。《孟子.梁惠王上》

羽→羽毛,举→举起, 为→因为。

译文:一根羽毛都拿不起来,那是 因为 不用力的缘故。

“为”字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例如:

①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 为 加益。《庄子.秋水》

潦→涝灾,弗→不, 为→因为(这个) ,益→更多

译文:大禹时代,十年有九年要遭遇洪涝灾害,但是海水并没有 因为这个 而增加。

今天学习了介词的内容:

于、乎、诸、以、为。

言忠信,行笃敬”这句话出自哪里

《言忠信,行笃敬 》是孔子的一篇讲诚信的古文。把警句、格言写在腰间的大带子上,一低头就能看到,从而时时提醒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这是古人一种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

作品原文/言忠信,行笃敬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①,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②,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③,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④,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⑤。

作品注释/言忠信,行笃敬① 蛮:南蛮,泛指南方边疆少数民族。貊(mò):北狄,泛指北方边疆少数民族。

② 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里代指本乡本土。

③ 参:本意为直、高。这里引申为像一个高大的东西直立在眼前。

④ 舆(yú):车。 倚:依靠在物体或人身上。 衡:车辕前的横木。

⑤ 书诸绅:即“书之于绅”。“绅”,系在腰间下垂的宽大的衣带。把警句、格言写在腰间的大带子上,一低头就能看到,从而时时提醒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这是古人一种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