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寒云路几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寒云路几层解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北青萝
(唐)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诗解
⑴青萝:一种攀生在石崖上的植物,此处代指山。南朝江淹《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
⑵崦(yān):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⑶初夜:黄昏。
⑷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⑸“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楞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
译文
西边残阳已经落入崦嵫山岭;
我到山中茅屋寻访一位高僧。
只见风吹落叶不知人在何处;
冒着寒云寻找翻过山路几层?
黄昏才见到他独自敲打钟磬;
看他多么自得手上柱着枯藤。
我想世界万物俱在微尘之中,
既然一切皆空我又何言爱憎?
诗韵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李商隐曾有一段玉阳求仙学道的生活,在山中访问僧人的途中时,忽悟禅理之事时,作下了这首诗。
诗的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
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
“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一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僧人于清苦生活之中依然“闲”适,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禅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
1. 关于茅屋的古诗句
关于茅屋的古诗句 1.关于茅屋的诗句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
茅屋年年破,春风岁岁来。
寒从草根退,花值客愁开。
此序添诗卷,乾坤进酒杯。
片云无思极,日暮却空回。
《稠山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饶鲁
乱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结茅屋。
柴扉寂寂掩苍苔,书院萧萧倚修竹。
闲云满堑白日长,咿唔朝暮声琅琅。
芸窗纸破漏月影,石砚水满涵天光。
风尘频动遍丘壑,此处怡然有真乐。
门静应无俗客过,茅深不怕秋风恶。
高人有才济当路,会见徵贤日三顾。
愧我飘蓬石洞人,茅屋青山在何处。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茅屋不称意,清冷照此心。
白鸥波万顷,黄鸟树千岑。
檐卜炎天雪,蒲萄千日阴。
旧来须此物,隘巷若为寻。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吴肖岩
茅屋三间小,春风长草芽。
故园经积雨,老树不多花。
黄发长垂钓,古书犹满车。
近来人事别,亦懒问桑麻。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薛嵎
茅舍竹椽短,不劳朱恶施。
高无神鬼瞰,贫与子孙宜。
近古意全朴,当风势亦危。
梅花有幽致,一树隔疎篱。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阳枋
情契居连屋,炊斋溜合烟。
放怀行共出,得语坐相传。
竹哀悼云深,芦窗月半穿。
桃源今得趣,堪赋拟前贤。
《石门茅屋》
年代: 明 作者: 叶子奇
藤萝抱石门自牢,茅屋谁怕秋风高。
落花芳草共幽独,清风白昼何萧骚。
山中无地着野马,世间万事如牛毛。
不见崇墉贮歌舞,春风容易长蓬蒿。
《新得溪上茅屋》
年代: 明 作者: 袁凯
食肉贱糠核,饥人安敢辞。
狐貉轻短褐,寒士为固奇。
自予遭世故,举室尽流离。
东临沧海岸,北度三江湄。
蛟螭时作横,鲸鼍屡见欺。
展转及衰暮,始见此门楣。
徒壁类司马,上漏似原思。
既无陈平席,岂有董生幔。
覆篑或成墙,编苇聊当篱。
迢迢白沙冈,当户势逶迤。
遥遥秋浦波,临轩散涟漪。
翻蜚野鸟群,参差灌木枝。
赋此平生意,庶为百世规。
湫隘诚可哂,欣幸方在兹。
2.描写茅屋的诗句有哪些
《佳人》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北青萝》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
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点绛唇·海上归来》
年代: 元 作者: 谢应芳
海上归来,鬓毛枯似经霜草。薄田些少。茅屋园池小。三子犁锄,三妇供萍藻。村居好。兔园遗稿。是我传家宝。
《古意》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绁足饲饥鹰,鹰饱意未平;
伏枥岂不安,老骥终悲鸣。
士生固欲达,又惧徒富贵。
素愿有未伸,五鼎淡无味。
茅屋秋雨漏,稻陂春水深。
长歌倾浊酒,举世不知心。
《书感》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人生百忧坐一官,况与群飞接羽翰。
两具吴牛给耕足,三间茅屋著身宽。
焄蒿凄怆会不免,简俭寂默差可安。
康庄坦坦不整驾,可怜平地生涛澜。
《村居 其二》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茅屋人看小,我居殊觉宽。
云开山满座,雨过草平阑。
古意琴三叠,清风竹万竿。
养生无别具,壁上破瓢箪。
3.关于“茅屋”的诗句有哪些
1.《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宋 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柏学士茅屋》唐 杜甫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4.《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宋 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5.《北青萝》唐 李商隐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6.《初夏即事》宋 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4.与茅草有关的诗句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
茅屋年年破,春风岁岁来。
寒从草根退,花值客愁开。
此序添诗卷,乾坤进酒杯。
片云无思极,日暮却空回。
《稠山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饶鲁
乱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结茅屋。
柴扉寂寂掩苍苔,书院萧萧倚修竹。
闲云满堑白日长,咿唔朝暮声琅琅。
芸窗纸破漏月影,石砚水满涵天光。
风尘频动遍丘壑,此处怡然有真乐。
门静应无俗客过,茅深不怕秋风恶。
高人有才济当路,会见徵贤日三顾。
愧我飘蓬石洞人,茅屋青山在何处。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茅屋不称意,清冷照此心。
白鸥波万顷,黄鸟树千岑。
檐卜炎天雪,蒲萄千日阴。
旧来须此物,隘巷若为寻。
5.形容“茅草屋破旧”的古诗有哪些
形容“茅草屋破旧”的古诗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形容“茅草屋破旧”的古诗有哪些
形容“茅草屋破旧”的古诗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释义: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落叶人何在下一句:寒云路几层。
作品原文:
北青萝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译文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满地落叶,僧人何在?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鉴赏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重阳节 , 思乡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 *** ,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 *** ,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说相思,问相思,枫落吴江雁去迟。 杨枝飘泊,桃根娇小,独自个思量。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香灭绣帷人寂寂,倚槛无言愁思远。 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
关于寒云路几层和寒云路几层解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