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格律诗和什么诗和格律诗有什么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广义的格律诗包含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与排律。狭义的格律诗则专指近体诗。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
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诗歌按内容分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代诗歌的体裁常识
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爱情是诗可以分为自由诗、诗格律诗和抒情诗。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日本俳句等。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十句以上为排律。律诗的第一行为首联依次是颔联颈联尾联。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另外,有人可能还不知道平仄音是什么,其实就是拼音里的1,2,3,4声1,2为平3,4为仄。
自由诗
诗体的一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欧洲。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
自由诗又称新诗,这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它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的限制和约束。
一般认为,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代表作《草叶集》。
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如郭沫若《女神》、胡适、刘半农、徐志摩(“新月派”)
自由诗是白话文学领域中的先行者,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五四新文学和五四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前旧体诗词的腐朽最为明显,反映在思想内容上无病呻吟言之无物;在形式上又死死坚守着陈腐不变的格律。为此,胡适明确指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28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七言五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适《谈新诗》)。这一主张,成为后来白话新诗创作的经典理论。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首先是破除僵化陈腐文言,以白话加入诗行。尤其是提倡以接近大众口语的简洁亲切的俗字俗语取代文言的艰涩滥调,实写社会状况,表现真挚的感情和崭新的思想。
其次是在音节韵律上破除旧体诗词的声韵、格律平仄,废除骈偶典故等僵化的束缚,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而不必拘于音韵(康白情《新诗之我见》),诗歌的声气音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只求合乎诗人自身情绪感兴的自然消涨和语气的自然节奏。
另外,在体式上有意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方式。不为格律音韵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倾吐心里的东西,诗既不分行也不押韵,即使分节分行也完全按照作品内容而随意排列,以此形成了自由诗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自由诗在思想内容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便是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工农劳动者的悲惨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前所未有的以大量篇幅,展现了他们现实人生的苦难,以此来揭示旧社会贫富尖锐对立和封建专制的本质特征。
另一显著特点是在反封建专制种种旧传统旧观念的精神禁锢和束缚的主题上更多地寄寓着渴求个性自由解放、独立不阿的意义。这一特点又集中地体现在以汪静之和冯至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自由诗创作中。他们赤裸裸地表述男女青年在恋爱上的欲望和要求,毫无拘束地自由放肆地歌唱自己的青春爱情,清澈见底地倾吐和展露五四青年不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的内心深处的自由向往和个性解放要求,表现出一种蔑视旧礼教的叛逆姿态和对婚姻对自由的如火如荼的热切向往,真正地显示出五四要求个性自我解放的时代主题。
自由诗中也有一些赞美劳动意义,歌颂劳动人民优良品质,抒写对理想社会和光明前景憧憬的作品,这些作品尤为可贵的思想特征是往往在赞美的文字里透露出反封建的主题和乐观明朗积极进取的倾向,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还有相当数量的写景抒情短诗,诸如冰心、宗白华的那些诗意幽美的小诗,虽然不如揭示劳苦大众悲惨命运和歌唱追求爱情自由反叛封建旧礼教的诗篇深刻动人,但它们开掘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由此展示出这方面的苦恼迷惘感伤和愤懑,同样映照出时代的投影,并且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尤为真挚细腻新颖,显得别有意味。
自由诗的不足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诗的语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开放缺乏应有的约束,自由成章,语风散漫,总显得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这种过分直露和明快的毛病不仅使诗作本身缺乏应有的意境和充沛深刻的感情,也从整体的构成上丧失了诗歌的美感,并且损害了在冲破旧体诗词镣铐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白话新诗的信誉和地位。另一方面以太多太盛的说理入诗,使理念多于情感,这亦反映出诗人体验生活的肤浅和对诗歌抒情特点的幼稚把握。与此相联系的是,那些描述社会人生苦难生活的诗作的写实手法也较肤浅,多以旁观姿态和一些生活表象的罗列堆集手法,因而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分析,这些都是自由诗的通病。 抒情诗
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例如:郭沫若的《炉中煤》、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抒情诗。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因为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和新月诗社所主张的建筑美、音乐美不同,抒情诗更具有自由的特点,因此也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诗歌体裁被绝大部分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广泛运用。
诗句:
偎在窗边
许下一个白色的愿望
用指尖刻雪花灵魂
勾勒窗上的霜
握一杯阳光
里面飘出淡淡的香
徐志摩大多数诗歌都为 抒情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