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诸老谁能先贾谊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贾谊后人辑有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谁有《贾谊传》的译文啊
三桥语文网
汉书新注卷四十八 贾谊传第十八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说明】本传叙述贾谊及其政论。贾谊年少能文,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间提升至太中大夫。建议适时改制,为文帝所欣赏,但被周勃等老臣所排挤,出任长沙王太傅,转为梁怀王太傅。多次上疏陈说政事,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诸侯王权力,抗击匈奴侵扰,倡导礼义教化,重农抑商,谕教太子。后因梁王刘揖坠马而死,自伤失职,悲伤而死。他好辞赋,擅长政论,深识时势,议论剀切。《史记》以贾谊与屈原同传,是因贾生有《吊屈原赋》,又有似屈原受贬的遭遇;从司马迁“爽然自失”的评语中,还可悟到作者同情怀才不遇的寓意。但贾谊究属不是一般文人,而是政论家,其著名的政论《陈政事疏》乃千古杰作。《汉书》传写其人,详载其论,实是抓住了贾谊最主要最本质之点;班固又引刘向“其论甚美,通达国体”之论,颇有识见。于此可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固也有胜过司马迁的史识。 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1)。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2),召置门下(3),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4),故与李斯同邑(5),而尝学事焉(6),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1)属(zhǔ)文:写文章。称:闻名。(2)秀材:优秀人才。(3)门下:府门之下。(4)治平:言政治和平而不苛刻。(5)李斯:秦朝丞相。(6)学事:在其门下学习。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1)。每诏令议下(2),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悦)之,超迁(3),岁中至太中大夫(4)。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1)最为少:言贾谊在博士中最年轻。(2)诏令议下:皇帝发下诏令,要求廷臣议论。(3)超迁:破格提拔。(4)太中大夫:官名。掌议论。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1),易服色制度(2),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3),色上(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逞)也(4)。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6),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1)正朔:正月初一。这里指历法。(2)制度:《史记》作“正制度”,是。正:订正之意。(3)草具:草拟。仪法:礼仪制度。(4)谦让:辞让。遑:闲暇。未遑:顾不及之意。(5)绛(jiàng):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当时为御史大夫。(6)毁:诋毁。纷乱:扰乱。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谊既以适(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渡)湘水(1),为赋以吊屈原(2)。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3),其终篇曰:“已矣!国亡(无)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4)。谊追伤之,因以自喻(5)。其辞曰(6):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1)湘水:即湘江。今湖南省最大的河流。(2)屈原:名平,楚国大臣。伟大的诗人。(3)《离骚赋》:屈原赋之代表作。今存。(4)江:指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5)喻:比喻,(5)辞:指贾谊的《吊屈原赋》。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恭承嘉惠兮(1),俟罪长沙(2)。仄(侧)闻屈原兮(3),自湛(沈)三桥语文网
三桥语文网
汨罗。造托湘流兮(4),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5),乃损厥身。乌(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6)。阘茸尊显兮(7),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8),方正倒植(9)。谓随、夷溷(混)兮(10),谓跖、
2. 贾谊传译文,开头是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孙叔敖①为楚令尹②,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③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④。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⑦?”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⑧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⑨曰:“敬受命⑩,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说苑·敬慎》
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3. 贾谊论战的文言文翻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4. 草菅人命出自 《汉书.贾谊传》请附原文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太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贾谊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可是梁怀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博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彩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5. 李贽《贾谊》全文翻译
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尽(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之云,似矣。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沦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从容庙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
6. 求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谊列传》原文及翻译
字数太多,贴不全,给个链接: 原文:/shishu/shiji2/084 译文:/m/jours/adindex?boardid=29joursid=32606 原文 屈原贾生列传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嫺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於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於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其辞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窈窈,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离愍之长鞠;抚情效志兮,俯诎以自抑。
\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
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牾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闵而不迁兮,原志之有象。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含忧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
1. 《“贾谊,洛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於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於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於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岁余,贾生徵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翻译】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侯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2. 麻烦翻译一下李贽的《贾谊》中的一段文言文
班固知道些什么,只是知道以前的传闻罢了,而想要用这些来贬低贾谊,那不是很可笑吗?董仲舒只是寻章摘句的老儒,他的迂腐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如此,董仲舒只是迂腐而已,并不是奸诈。时至今天,有些人可谓像是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的只敢钻洞和爬墙的盗贼了。他们没有得到富贵的时候,则养护自己的名声以此来谋取朝廷的富贵,凡是可以欺骗世人、窃取名誉的手段,都用尽为止。当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的富贵来养护自己的名声,只要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手段,都做绝为止。难道这些不是真正的钻洞和爬墙的盗贼吗?他们也是董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却也敢随声附和二人来议论贾谊。
文中的“穿窬之盗”应该是指晚明的道学家而不是董仲舒。
3. 《贾谊论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贾谊论》 〔宋〕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 行:实施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 去:到……去C。 夫子何为不豫 豫:高兴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 得:投合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且以不用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B.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D.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贾谊论中,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
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B.第四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C.最后一段苏轼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D.《贾谊论》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强调人要拥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
4. 《退让贾谊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退让 贾谊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
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曰:“恶③!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
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
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④,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
”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
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释 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③恶(wū):叹词,表示愤怒。 ④惛(hūn):糊涂。
⑤说:同“悦”,高兴。 ⑥窭(jù):贫而简陋。
⑦翦:同“剪”,修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B.楚边亭旦而行瓜 行: 巡察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 丑:以为羞耻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飨:宴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怒其亭瓜之恶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 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B。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C。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4。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
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
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来源:学。
科。网]⑵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⑶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答案:1。
【解析】选A(莫,通“暮”,夜晚。)2。
【解析】选D(A。其,均为代词①代梁国边亭;②指自己 B。
因,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特指通过某种人物关系 C。 若,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你 D。
均为加强判断语气)3。 【解析】选B(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4。 【解析】选C( “夸”,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
)5。 【答案】⑴译文: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边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
(恶,怨恨;贤,胜过;因,“于是”、“趁着”皆给分;窃,偷偷地;搔,抓扰)⑵译文:便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谢,道歉;状语后置句式;交,交往)⑶译文: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以,认为;大苦,太劳苦;大佚,太安乐)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
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
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 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
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边。
5.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 “制度”为名词,作“疏阔”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D;“地”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2)B 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3)A 句子理解错误.选项对应的原文为“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意思是“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4)①同邑:同乡;焉:兼词“于之”;征:征召.句子翻译为: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被:遭受;亡:通“无”,没有;莫我知也:宾语前置句.句子翻译为: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答案:(1)C(2)B(3)A(4)①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黄色,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投江而死.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 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三十三岁.。
6. 103.求文言文翻译句子
103. A. 秦无亡矢遗族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贾谊《过秦论》) 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B.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乐羊子妻》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学到小的一点却丢失了大学识,我没有看到其中的明智D.处若忘,行若遗。
( 韩愈《答李翊书》) 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E.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贾谊《过秦论》) F.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诸葛亮《出师表》) 皇上应当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建议,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够发扬光大,G.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深深追随先帝的遗诏H.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这是先帝(刘备)选拔来留给陛下的I.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派人修书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
J. 先一书遗操,诈云欲降。(司马光《赤壁之战》) K.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之战》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
苏洵和欧阳修是好朋友的关系。
欧阳修(1007~1072)
苏洵(1009~1066)
欧阳修大一点儿!
苏洵早年在老家四川眉山中举,受益州知府张方平的推荐,到京师汴梁寻求欧阳修、韩琦的帮助。
宋仁宗嘉佑元年,47岁的苏洵带着19岁的长子苏轼和17岁的次子苏辙来到京城,为两个儿子准备参加下一年的礼部考试。
进京后,苏洵精心挑选出自己写的22篇文章,献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苏洵文字老辣,又是古体散文的推崇者,其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欧阳修,在欧阳修的推荐下,他被仁宗选派参加了《太常因革礼》的编纂。
这期间,苏洵和欧阳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太常因革礼》书成奏报朝廷,受到仁宗称赞。后来皇上对编书有功人员各有赏赐。
不幸的是,苏洵因积劳成疾,于次年(1066年)在京师病逝。苏洵病故后欧阳修亲自为苏洵撰写了《苏主簿挽歌》:“布衣驰誉入京都,丹旐俄惊返旧庐。诸老谁能先贾谊,君王犹未识相如。三年弟子行丧礼,千两乡人会葬车。我独空斋挂尘榻,遗编时阅子云书。”全诗饱含对逝者的敬重和盛赞,洋溢伤逝悼亡的满腔深情。
第二年,欧阳修又为苏洵撰写了《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高度评价了苏洵的文学成就,肯定他在品德、才能、学识上的高深造诣。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目录
诗人简介
代表
其他诗作展开
编辑本段
诗人简介
作者头像[1]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于1194年,卒,不明。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编辑本段
代表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
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
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
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
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
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
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
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
枉认蓬莱作帝乡。
编辑本段
其他诗作
表忠观韩小官人
观里韩风子,无心似有灵。
绕廊时自语,扪虱故忘形。
午暴松檐暖,晨餐柏叶青。
客来知有馈,迎笑立中庭。
出北关二里
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
出得城门能几步,船头便有白鸥来。
大涤山
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
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
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
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緉屐。
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
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
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
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
乙庵是渠几世孙,登山认得屐齿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
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
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访隐者
开门迎客着山袍,井畔猕猴一树桃。
儿向草间寻落果,妻从墙角过香醪。
旧栽松子今能大,新起茅堂不甚高。
历遍贵游无此味,韭和春雨笋和糟。
访隐者
不作王门梦,来敲隐者关。
童先孤鹤化,云伴一身闲。
碍笋新移路,低墙为看山。
几回松下去,锄得茯苓还。
《赋葛天民栽苇》
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
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
荡户和萍送,溪翁当竹看。
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
葛天民隐居
种竹成新列,移兰即旧阴。
老铛犹有耳,古柳已无心。
得句添杯满,贪炉到夜深。
篝灯聊点校,春水没衣砧。
贵游
五陵年少尽风流,十日安排一日游。
林下幽人差省事,笔床茶灶便登舟。
过崇德
野塍泉自注,断岸柳空存。
雨霁云开塔,船过犬吠门。
柴扉斜着水,草迳别通村。
翻羡田家乐,盈盈老瓦盆。
寄湖上黄教
门幽缘近寺,官冷未成家。
楼借山为障,风吹水作花。
诗方酬北磵,经又节南华。
闻说新雏凤,宾来解唤茶。
寄赵眉翁二首
两度驰书未报音,温陵尺纸定千金。
多应驿使曾相访,短艇烟波无处寻。
寄赵眉翁二首
君王未肯赐西湖,鸥鹭丛中借地居。
憔悴风姿今钓叟,痴心犹望故人书。
九日呈真直院
秋负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鹭
无事时来立葑田,几回惊去为归船。
霜姿不特他人爱,照影沧波亦自怜。
猫图
醉薄荷,扑蝉蛾。
主人家,奈鼠何。
青溪阁
江总能文土,空贻狎客名。
旧基荒草占,废圃野人耕。
古柳无多树,新蝉第一声。
青溪固亡恙,依旧与孤城。
秋日游龙井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赏梅
梅花宜雪犹宜月,水畔山边更自奇。
十四字传和靖后,又传君际五言诗。
石头感古
夷甫诸人者,龟趺已故丘。
但能挥玉尘,不解冠兜鍪。
正朔从江左,经营仅石头。
中原虽可望,不忍上层楼。
送冯济川归蜀
勇唤东吴万里船,皂囊来奏九重天。
一官岂为苏洵冗,诸老宁容贾谊先。
满载月归应有命,便耕云去岂无田。
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苔钱
家贫地上却钱流,朽贯年深不可收。
若使用之堪买爵,等闲门巷亦封侯。
题孙端甫别墅
幽居地僻少人知,野水春风枳树篱。
检历预寻移竹日,题墙闲记种花时。
堪嗤狡兔须三窟,只学鹪鹩占一枝。
净扫绿苔斟浊酒,邻家吹过野棠梨。
田舍小憩
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
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
闻顶山徐道人改卜
先生新卜宅,只许白云知。
野蜜和峰割,岩花带蝶移。
坐谙苔石稳,醉忘木桥危。
屋后寒梅放,因风寄一枝。
西湖秋晚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西溪
一条横木过前溪,村女齐登采叶梯。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梢啼。
仙兴
金书宫殿玉阑干,雪瀑泉飞洞口寒。
日暮仙翁骑鹤去,碧桃花满石棋盘。
烟村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野蝶
银为须翅粉为肌,驱役春风不解肥。
桃李上林无分到,可怜却傍菜花飞。
谒半山祠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宜对亭
讲罢闲来立矮阑,袈裟衣薄翠光寒。
请师莫起云屏想,只作当年面壁看。
咏先牌
相随万里途,汝岂被名驱。
挂壁疑何用,辞家不可无。
店翁先酒扫,津吏认称呼。
举子无钱刻,惟将□纸糊。
幽居书事
客开双佛塔,水绕数鱼家。
酒剩沾邻里,时平买钓车。
童闲唯伴鹤,树老自成槎。
枕上关心事,侵晨扫落花。
寓居
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
鸥从雨外没,蛇入树间藏。
客久衣常黑,童蛮发半黄。
萤多邻舍少,此意自凄凉。
寓居
无酒难留客,借书方入城。
洗衣知水落,贪睡畏窗明。
野竹藤缠杀,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隐,差觉世缘轻。
赞洞宾像
捻吟髭,剑在前。
心中月,天上圆。
赠陈宗之
官河深水绿悠悠,门外梧桐数叶秋。
中有武林陈学士,吟诗销遣一生愁。
赠陈宗之
十载京尘染布衣,西湖烟雨与心违。
随车尚有书千卷,拟向君家卖却归。
纸帐
五色流苏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
高眠但许留禅客,低唱应难着侍儿。
白似雪窗微霁后,暖於酒力半醺时。
蒲团静学观身法,岁晚工夫要自知。
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夜书所见》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词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夜书所见》情境图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蟋蟀。 ⑤篱落:篱笆。
诗词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词鉴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
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代表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嘉兴界》 【宋】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田家三咏》 叶绍翁 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斋之集 。 清时天上诏书稀,曲水从游许布衣。 插羽满浮寒食酒,倚栏同忆故山薇。 碧桃绕观春风静,柔栌摇汀夕照微。 慨想兰亭如昨日,沙鸥飞下钓钱矶。 《田家三咏》 叶绍翁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黄犊归来莎草阔,绿桑采尽竹梯闲。 《田家三咏》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汉武帝》 叶绍翁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尚无人世团圞乐,枉认蓬莱作帝乡。 和葛天民呈吴韬仲韵赋其庭馆所有 江远潮痕细,城回路势斜。 竹行穿砌笋,风堕过墙花。 篆叶虫留字,衔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对只杯茶。
其他诗作
《表忠观韩小官人》 观里韩风子,无心似有灵。 绕廊时自语,扪虱故忘形。 午暴松檐暖,晨餐柏叶青。 客来知有馈,迎笑立中庭。 《出北关二里》 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 出得城门能几步,船头便有白鸥来。 《大涤山》 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 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 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 《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平生费却几緉屐。 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 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 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 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 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 乙庵是渠几世孙,登山认得屐齿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岩之根。 吾侬劝渠且归去,请君更学遥遥祖。 遥遥之祖定阿谁,曾出东山作霖雨。 《访隐者》 开门迎客着山袍,井畔猕猴一树桃。 儿向草间寻落果,妻从墙角过香醪。 旧栽松子今能大,新起茅堂不甚高。 历遍贵游无此味,韭和春雨笋和糟。 《访隐者》 不作王门梦,来敲隐者关。 童先孤鹤化,云伴一身闲。 碍笋新移路,低墙为看山。 几回松下去,锄得茯苓还。 《赋葛天民栽苇》 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 低回藏鹭渚,仿佛钓鱼竿。 荡户和萍送,溪翁当竹看。 所怜如许节,不耐雪霜寒。 《葛天民隐居》 种竹成新列,移兰即旧阴。 老铛犹有耳,古柳已无心。 得句添杯满,贪炉到夜深。 篝灯聊点校,春水没衣砧。 《贵游》 五陵年少尽风流,十日安排一日游。 林下幽人差省事,笔床茶灶便登舟。 《过崇德》 野塍泉自注,断岸柳空存。 雨霁云开塔,船过犬吠门。 柴扉斜着水,草迳别通村。 翻羡田家乐,盈盈老瓦盆。 《寄湖上黄教》 门幽缘近寺,官冷未成家。 楼借山为障,风吹水作花。 诗方酬北磵,经又节南华。 闻说新雏凤,宾来解唤茶。 《寄赵眉翁二首》 两度驰书未报音,温陵尺纸定千金。 多应驿使曾相访,短艇烟波无处寻。 《寄赵眉翁二首》 君王未肯赐西湖,鸥鹭丛中借地居。 憔悴风姿今钓叟,痴心犹望故人书。 《九日呈真直院》 秋负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肠断故山归未得,借人篱落种黄花。 《鹭》 无事时来立葑田,几回惊去为归船。 霜姿不特他人爱,照影沧波亦自怜。 《猫图》 醉薄荷,扑蝉蛾。 主人家,奈鼠何。 《青溪阁》 江总能文土,空贻狎客名。 旧基荒草占,废圃野人耕。 古柳无多树,新蝉第一声。 青溪固亡恙,依旧与孤城。 《秋日游龙井》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里,人语水声中。 不雨云常湿,无霜叶自红。 我来何所事,端为听松风。 《赏梅》 梅花宜雪犹宜月,水畔山边更自奇。 十四字传和靖后,又传君际五言诗。 《石头感古》 夷甫诸人者,龟趺已故丘。 但能挥玉尘,不解冠兜鍪。 正朔从江左,经营仅石头。 中原虽可望,不忍上层楼。 《送冯济川归蜀》 勇唤东吴万里船,皂囊来奏九重天。 一官岂为苏洵冗,诸老宁容贾谊先。 满载月归应有命,便耕云去岂无田。 竹枝歌罢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苔钱》 家贫地上却钱流,朽贯年深不可收。 若使用之堪买爵,等闲门巷亦封侯。 《题孙端甫别墅》 幽居地僻少人知,野水春风枳树篱。 检历预寻移竹日,题墙闲记种花时。 堪嗤狡兔须三窟,只学鹪鹩占一枝。 净扫绿苔斟浊酒,邻家吹过野棠梨。 《田舍小憩》 犬驯迎且吠,儿小笑还啼。 樱熟施鱼网,桑空卧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栏更向西。 《闻顶山徐道人改卜》 先生新卜宅,只许白云知。 野蜜和峰割,岩花带蝶移。 坐谙苔石稳,醉忘木桥危。 屋后寒梅放,因风寄一枝。 《西湖秋晚》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 《西溪》 一条横木过前溪,村女齐登采叶梯。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梢啼。 《仙兴》 金书宫殿玉阑干,雪瀑泉飞洞口寒。 日暮仙翁骑鹤去,碧桃花满石棋盘。 《烟村》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野蝶》 银为须翅粉为肌,驱役春风不解肥。 桃李上林无分到,可怜却傍菜花飞。 《谒半山祠》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宜对亭》 讲罢闲来立矮阑,袈裟衣薄翠光寒。 请师莫起云屏想,只作当年面壁看。 《咏先牌》 相随万里途,汝岂被名驱。 挂壁疑何用,辞家不可无。 店翁先酒扫,津吏认称呼。 举子无钱刻,惟将□纸糊。 《幽居书事》 客开双佛塔,水绕数鱼家。 酒剩沾邻里,时平买钓车。 童闲唯伴鹤,树老自成槎。 枕上关心事,侵晨扫落花。 《寓居》 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 鸥从雨外没,蛇入树间藏。 客久衣常黑,童蛮发半黄。 萤多邻舍少,此意自凄凉。 《寓居 无酒难留客,借书方入城。 洗衣知水落,贪睡畏窗明。 野竹藤缠杀,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隐,差觉世缘轻。 《赞洞宾像》 捻吟髭,剑在前。 心中月,天上圆。 《赠陈宗之》 官河深水绿悠悠,门外梧桐数叶秋。 中有武林陈学士,吟诗销遣一生愁。 《赠陈宗之》 十载京尘染布衣,西湖烟雨与心违。 随车尚有书千卷,拟向君家卖却归。 《纸帐》 五色流苏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 高眠但许留禅客,低唱应难着侍儿。 白似雪窗微霁后,暖於酒力半醺时。 蒲团静学观身法,岁晚工夫要自知。 《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 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 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出自《史记·贾生传》
原文: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 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注释:
①釐( 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贾谊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赏析】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笔端饱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可见作者是在这种悲慨的感情中写下本篇的,并将此情寄之笔端。而司马迁自己也同样是才高气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写屈原、贾谊,实际上也在写他自己,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愤不平之感倾注在本传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的特色,这就是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抒情。如本传开头两个自然段是叙事,但讲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开始一大段议论抒情,对屈原人格,对《离骚》精神的评论,都是非常准确的,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可以说是切中肯綮之语。
另外,本篇在写作上确实又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正如清人陈刘熙载所云:“学《离骚》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又云:“太史公文,兼括六艺百家之旨。第论其恻怛之情,抑扬之致,则得之于《诗三百篇》及《离骚》者居多。”(《艺概·文概》)而纵观本篇,更是如此。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伟人评价】
毛泽东曾作诗赞颂屈原、贾谊。
《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