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越翼日什么意思,以及越日的意思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造字本义:表示逃避死亡,逃避战乱之地。古时代中原地区战争频仍,不堪兵灾人士纷纷逃往南方的蛮荒之境以求长安。
①本义,动词:从战乱中原远逃南方偏安之地。 ( 本义只见于古文 )
越,远也。——《小尔雅 • 广言》
伆,离也。楚谓之越,或谓之远。——《方言》卷六
②名词:远离中原的东南地区。 越剧 、越语、越南、越王、百越、南越、骆越、闽越、吴越、扬越、於越
凡民自得罪,冠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书 • 康诰》
越人夷吾、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盐铁论 • 相刺》
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后汉书 ·皇后纪上》
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无便故也。——《论衡 • 物势》
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史记 • 李斯列传》
将军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三国 • 蜀 • 诸葛亮《隆中对》
为越之雪。——唐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唐 • 李白《古风》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唐 • 柳宗元《童区寄传》
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唐 • 杜甫《壮游》
锦、绮、缯、布、葛、越皆五两为束。——《新唐书 • 礼乐四》
绍兴府,《贡禹》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国。隋大业初,改为越州,旋曰会稽郡。——清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 浙江》
③动词:跨过,跳过,经过,度过。 越冬 越过 越墙 越野 越狱 / 飞越 跨越 跳越 翻山越岭
越,度也。——《说文》
越,渡也。——《广雅》
越十七扼。——《吕氏春秋 • 长攻》
崖可越焉?——《楚辞 • 天问》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楚辞 • 天问》
戒勿越。——《礼记 • 曲礼》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礼。——《书 • 召诰》
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左传 • 昭公四年》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 • 成公二年》
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书 • 盘庚下》
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书 • 召诰》
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并胡嵩。——《武王伐纣平话》
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
越,逾越险阻也。——《六书故 • 人九》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唐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虽其数可以百万计,而道里辽绝。——宋 • 辛弃疾《美芹十论 • 审势》
④动词:超出,超限。 越轨 越礼 越级 越权 越位 越界 越境 越狱 越俎代庖 / 超越
越,超也。——《洪武正韵 • 屑韵》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易 • 系辞下》
无越厥命以自覆。——《书•太甲上》 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汉 • 司马相如《上林赋》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国语 • 鲁语上》
予曷敢有越劂志。——《书 • 泰誓上》
师不越时。——《荀子 • 议兵》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荀子 • 非相》
越职逾法,以取名誉。——《汉书 • 宣帝纪》
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唐 • 柳宗元《断刑论下》
那一枝方天戟超今越古。——元 • 张国宾《薛仁贵荣归故里》
人有父母,如日如月。煦之照之,弗陨弗越。——明 • 刘基《维泽有蒲》
⑤形容词:远扬的,远传的。 / 激越 清越
越,扬也。——《尔雅 • 释言》
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国语 • 晋语八》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礼记 • 聘义》
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水经注 • 河水》
郁郁菲菲,众香发越。——《文选 • 司马相如 • 上林赋》
⑥副词:更加,愈加。 越发 越加 越来越 越爱越深 越用越活 越学越无知
宜颦宜笑越精神。——宋 • 辛弃疾《浣溪沙 • 赠子文侍人名笑笑》
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陌观绝,越越人叹嗟。——元 • 关汉卿《拜月亭》
兄弟花开似棠棣,越到夕阳花越红。——清 • 袁枚《五月廿日王涣之山留别苏杭诸友》
你好!
别告我是解签哦,这句跟签文无关。原文: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出自尚书,是一篇关于历史事件的记载,意思是到了第二天是戊午日,在新邑城祭祀了土地神,用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口猪。
如有疑问,请追问。
古代历法
选自《古代汉语》
古代的历法,起於商代以前,後来逐步改进。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到了完善的地步。这里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历法(1)。由於历法和天文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2)。
十二个月为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平年有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六个小月),闰年有383日。
太阳一周天为一岁。所谓太阳一周天,是设想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3),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地球公转的一周期。古人所谓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的回归年,又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 1/4日(实际上是365.24199日)。《书经.尧典》上说:“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是一周岁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说一个整数。这实际上是阳历的年,中国历法上叫做“岁实”。
注:1.主要参考书:秦惠同《观象授时》(《皇清经解》第三十五卷)
2.年和岁,混用则不别。《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3.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
年是阴历,岁是阳历,所以说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中国的节气是阳历(下文)。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阴阳历的矛盾的(下文)。
岁的意义来源於岁星,岁星就是木星。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襄公三十年》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岁在大火”,都是以岁星纪年。这是最早的纪年法。後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这种纪年法,如潘岳《西征赋》有“岁在玄枵”。
由於岁星是逆时针由西向东运行,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为此,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由东向西与真岁星“背道而驰”,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岁星纪年与太岁纪年见下。
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了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此外,古人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摄提格(寅)、单阏(shan'e,音善恶,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说,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
注:1.最近林庚先生说,屈原并非生於寅年寅月。
据《尔雅》所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甲子纪年起於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以岁阳和岁阴相配,《史记.历书》有“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单阏二年(乙卯)”、”游兆执徐三年(丙辰)“、”强梧大荒落四年(丁巳)”(1)等等。後人仿古,也有采用太岁纪年法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三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做“超辰”或“超次”。(汉代刘歆已经发现了超辰,但他说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由於超辰的关系,汉以後的岁星纪年法渐渐与实际不合,误差越来越大。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岁星纪年,实际上只等於甲子纪年。
注:1.焉逢即阏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强梧即强圉。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叫做辰(上辰下会,也写作辰),也叫做合朔。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时间是29 499/940日(实际上是29.53059日),叫做一个月。这个数目不够30日,又多於29日,所以阴历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间,也就差不多了。还差一点,所以有时候连接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十二辰联系起来。依夏历: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做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做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历,则丑是正月,依周历,则子是正月。三代的历法不同。《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其中所谓“四月”,“七月”等,是指夏历,所谓“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是指周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後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古人很重视朔,因为朔的日子定错了,时序就乱了。天子告朔於诸侯,诸侯告朔於庙。史官记事,遇事件发生在朔日,必须写明。《书经.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台以望。”後代史书记事,都沿用此法。
古代以干支纪日,史书上不记月之第几日,而记干支,所以我们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然後按干支纪日法(下文)顺推知道是月之第几日。可查杜预《春秋长历》和陈垣《二十二史朔闰表》。
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做望。这时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中间。由於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所以叫做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後人以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蘇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1),蘇子与客乘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於临皋。”
每月初三叫做胐,《说文》:“胐,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胐”是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十分明亮的意思。
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做弦。《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张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商周时代,一个月分成四部份。第一部份叫做初吉,指初一到初七或初八,即朔日到上弦的一段时间。金文《(左弁右耳部)敦》:“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第二部份叫即生魄(也写作霸),指初八或初九到十四日或十五日,即上弦到望日的一段时间。《书经.武成》:“即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第三部份叫做既望,指十五日或十六日到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望日到下弦的一段时间。《书经.召诰蠔》:“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於丰。”第四部份叫做既死魄,指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下弦到晦日的一段时间(2)。金文《兮伯吉浮盤》:“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又有哉升魄,指初二或初三。《书经.康诰》:“惟三月哉升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旁死魄,指二十五日(3)。《书经.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一个月又分为三部份,叫做旬(甲骨文已有“旬”字)。十天为一旬,又叫“浃日(4)”。《国语.楚语》:“近不过浃日。”十二日为“浃辰”。《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
注:1.一般注本都说《赤壁赋》的“既望”指的是七月十六日,其实是七月十七日,因为那年壬戌七月是大月。
2.这里所谓“既望”与後代所谓“既望(十六日)”不同。
3.关於“初吉”、“生魄”、“死魄”、“既望”这些名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今依王国维说。
4.古代以甲子纪日,称自甲至癸一次周转的十日为“浃日”。
四、日,时,刻,分,秒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古人以一昼夜为一日。一日分为十二时(时辰)(1),一百刻。
古人以十二辰纪时,所以後人又叫做“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做子时。“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的时间为丑时,三点到五点的时间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巳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三点到五点为申时,五点到七点为酉时,七点到九点为戌时,九点到十一点为亥时。这是符合古制的。
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受水壶裏有立箭,箭上划分一百刻,所以叫做“刻”。古代所谓“刻”,和今人所谓“刻”稍有不同。现在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昼夜分为一百刻(2)。
注:(1)现在我们依照国际习惯,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小时只有时辰的一半,所以成为“小时”。
(2)梁天监年间,曾一度改为九十六刻,但不久又改过来了。铜壶滴漏法每刻有十分;用钟表计时后,每刻是十五分,每分有六十秒。
昼夜长短,随著时节而不同。依《後汉书》,夏至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东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春分昼五十五刻八分,夜四十四刻二分。秋分昼五十五刻二分,夜四十四刻八分。这只是就中原地区来说,至於其他各地,昼夜长短是不同的(1)。
远在商代以前,古人就用干支纪日。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前边已经谈到,先秦两汉,关於每月的日期,都不说初一、初二、初三等,而是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据後人考证,这个庚辰是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後来曾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纪日法,但历史学家仍用干支纪日法。
六十甲子大致相当於两个月,但是由於大月小月合起来只有五十九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对应常常是不一样的。假定正月初一是甲子,则三月初一是癸亥,等等。
注:(1)据清代《协纪辨方书》,夏至昼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冬至昼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春分、秋分,昼夜各四十八刻。每日是九十六刻。这是按钟表计时核算的,与《後汉书》稍有不同。
五、四时,节,候
一年分为四时,近代叫做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1)。
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古代叫做“节”,或叫做“气”。每月有两个节气,在前者叫做节气,在後者叫做中气。在正常的时候,二十四个节气和四时十二个月的配合如下表:
(一)春季
正 月(孟春) 立春 雨水
二 月(仲春) 惊蛰 春分
三 月(季春) 清明 谷雨
(二)夏季
四 月(孟夏) 立夏 小满
五 月(仲夏) 芒种 夏至
六 月(季夏) 小暑 大暑
(三)秋季
七 月(孟秋) 立秋 处暑
八 月(仲秋) 白露 秋分
九 月(季秋) 寒露 霜降
(四)冬季
十 月(孟冬) 立冬 小雪
十一月(仲冬) 大雪 冬至
十二月(季冬) 小寒 大寒
最初的时候,大约只规定了四个节气,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2)。简称“分至”(3)。在《书经.尧典》裏,叫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下文)。後来增加到八个节气,即《左传.僖公五年》所谓“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最後规定为二十四个节气。在《淮南子》中,二十四个节气已经具备。
二十四个节气是一个太阳年的二十四等分,所以按阳历节气是固定的。一个太阳年共约365又1/4日,因此,每一个节气是15.2日有奇(4)。因此,一半阳历年上半年每月六日、二十一日是节气,下半年是每月八日和二十三日。
比节更小的单位是“候”。每一个节气有三个候。一个候是五日有奇。古人所谓“时候”,就是指时令河节候。梁简文帝《与刘孝绰书》:“玉霜夜下,旅雁晨飞,想凉燠得宜,时候无爽。”古人所谓“岁候”,也是指时令和节候。《文选》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岁候初过半,荃惠岂久芬!”
降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所谓岁实,是一岁(一个太阳年)实行之数。八等分为八节(分至启闭),二十四等分为节气、中气,七十二等分为候。
古人凭什麼规定节气呢?凭天文。具体的办法是:昼测日影,夜考中星。
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影最短;冬至日影一丈三尺,影最长。其馀节气由此类推。详见《後汉书.历法》。
所谓夜考中星,是观察初昏时刻的中天星座。白天见日不见星,所以要在初昏观星。《尚书.尧典》说: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仲春、仲秋,指春分、秋分。中,指昼夜平分。日指昼,宵指夜。昼夜平分,则“日中”、“宵中”是一样的。仲夏、仲冬,指夏至、冬至。日永指夏至昼长;日短,指冬至昼短。仲春日中星鸟,是说春分初昏中星为鹑鸟(即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仲夏日永星火,是说夏至初昏中星为大火(即心宿);仲秋宵中星虚,是说秋分初昏中星为虚宿;仲冬日短星昴,是说冬至初昏中星为昴宿。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他们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座标(5);日躔(chan,音缠,太阳经过的星座)在二十八宿中。二十八宿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我们观测到了初昏中星,也就可以推知日躔所在,同时也可以推知时令节气。例如《尧典》初昏中星是星宿,那麼日躔在胃,这是当时春分的季节。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注:(1)周历以子月为正月,所以四时都比夏历早两个月。《孟子.滕文公上》:“秋阳以暴之。”“秋阳”指的是夏历五、六月的太阳。
(2)农历每年的节气,日期并不完全固定。
(3)“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日最长,日行最北,日影最短;冬至日最短,日行最南,日影最长。
(4)这里是所谓恒气,但实际规定的节气不是二十四等分。日行有迟有速,冬至日行最速,春分前三日已行天一个象限(九十度),等等。後人历法精密,以日行天的度数规定节气,叫做定气,与恒气稍有出入。参看下文《赢缩》。
(5)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以专为翼,天高海阔。
以专为本,致胜千里!翼
汉语汉字
共8个含义
翼,汉字,读作yì,意思是帮助,辅佐,翼助。
中文名
翼
读 音
yì
五 笔
NLAW 翼
解 释
帮助,辅佐:翼助
85%的人还看了
翼支付下载安装
日本漫画全彩无嫬挡
翼课网
翼装飞行失联女生
基本介绍
中国汉字“翼”
【读音】yì
【五笔】NLAW 翼
【总笔划】17
【解释】帮助,辅佐:翼助。
例:周王宠爱次子,属周公使辅翼之,将来必有夺嫡之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古同“翌”,明天,明年。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翼翼〕a.谨慎,如“小心翼翼”;b.严整有秩序;c.繁盛,众多。
姓。
部首:羽
字形结构
[ 首尾分解查字 ]:羽异(yuyi) [ 汉字部件构造 ]:习习田八
[ 笔顺读写 ]:折捺横折捺横竖折横竖横横竖竖横撇捺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字从羽,从异(yì),异亦声。“羽”指“羽翅”。“异”引申义为“不同”。“羽”和“异”联合起来表示“不同的羽翅”。本义:双翅。转义:单翅)
同本义〖wing〗
翼,翅也。——《说文解字》
六足四翼。——《战国策·楚策》
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韩非子·喻老》
南方有比翼鸟焉。——《尔雅》
振鳞奋翼。——宋玉《高唐赋》
又如:翼虎(添上翅膀的老虎);翼张(如鸟展翅。形容分布的样子);翼膀(翅膀);翼翮(翅膀)
鸟的翅膀
明夷于飞,垂其翼。——《易·明夷》
飞机的两翼。如:翼型
昆虫的翅膀
以翼鸣者。——《周礼》
一个队形(如战线、散兵线、行进纵队)左侧或右侧〖flank〗
韩、魏翼而击之。——《韩非子·十过》
又如:从左右两翼夹攻敌人;翼室(路寝旁的左右室。路寝为天子或诸侯的正室);翼卫(辅翼护卫)
星名〖star'sname〗,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六宿,有星二十二颗。如:翼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
量词。用于禽鸟。如:双翼
【动词】
分成两翼或分列左右〖divideintotwowings〗。如:翼列(分列两旁);翼夹(如两翼相夹)
辅助〖renderassistancetoaruler〗
予欲左右民,汝翼。——《书·益稷》
又如:翼扶(辅佐,扶助);翼助(辅助);翼佐(辅佐);翼善(辅助善行);翼辅(辅佐);翼成(辅助完成,助成);翼宣(辅助并加以发扬);翼亮(辅佐并发扬光大);翼戴(辅助拥戴)
遮护〖shelter〗
鸟覆翼之。——《诗·大雅·生民》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翼瓦(屋瓦整齐铺列,如鸟翼相覆);翼蔽(像鸟用翅膀那样遮掩护);翼卵(以翼覆卵。喻抚育)
借助;凭借〖withthehelpof〗。如:翼冯(倚凭)
【形容词】
迅疾〖fast;quick〗。如:翼尔(鸟张翼疾飞的样子)
恭敬,谨肃〖respectful〗。如:小心翼翼(形容恭敬小心,丝毫不敢疏忽懈怠)
通“翌”,第二天〖nextday〗
越翼日乙丑,王崩。——《书·顾命》
王翼日乃瘳。——《书·金滕》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聊斋志异·促织》
求签里的诗词多是用暗喻的,这段卜辞词虽是写神农祭祀,大概意思是说,神农氏部落族群的人,找到了一个新的居住地,而举行祭祀活动:“再过一天就是戊午日了,他们将在新迁的住地举行社祭活动,到了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十三戊午日,他们举行集体祭祀,祭品用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古代氏族部落迁居,多为拓展其生存空间,以有利于子孙后代之繁演,所以这个跟求子是有联系的。以前有“周公卜洛邑”之说,无非在寻找一处“阴阳交媾、龙脉延续”之地以利子嗣之繁演。您那朋友求子得此签,若是无子问何时有子呢?即暗喻搬迁新居吧就会生子的!您看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呢?当然,您若联想特丰富,可以用巫卜的想象力来解签也合于“理”的。“越翼日戊午”那说明卜卦是在丁巳日进行的,因为丁巳日的第二天是戊午日。而“丁”呢古代有“人丁”、“壮丁”也表示“子嗣”的意思。那为啥要第二天即戊午日,才举行祭祀呢?原来这午冲子,一冲就出结果啦。这涉及到巫卜的冲合理论关系的。为啥用牛、羊、猪做祭品,而不用别的动物为祭祀牺牲呢?这也有讲够的。因为丁巳日求子,巳与丑合,用牛。丑未冲丑,用羊。子丑亥三会,用猪。通俗点说吧,这子与亥会,就是“孩”,如此,跟女人求子还是有联系的吧?这签文的解法呢,是靠已有的典故知识作无限的联想,当然,这种联想必须建立在有依据的、合理的范围内才可以准确的。而准不准是那求签人事后才恍然大悟的,而不一定当时就作强解的。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此本说始伐纣时。一月,周之正月。旁,近也。月二日,近死魄。○旁,步光反。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云:“月始生魄然貌。”近,附近之近。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翼,明。步,行也。武王以正月三日行自周,往征伐商,二十八日渡孟津。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其四月。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与死魄互言。○哉,徐音载。丰,芳弓反,文王所都也。乃偃武修文,倒载干戈,包以虎皮,示不用。行礼射,设庠序,修文教。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山南曰阳。桃林在华山东。皆非长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复乘用。○华,胡化、胡瓜二反;华山在恒农。长,丁丈反。复,扶又反。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四月丁未,祭告后稷以下、文考文王以上七世之祖。骏,大也。邦国甸侯、卫服诸侯皆大奔走於庙执事。○骏,荀俊反。豆,本又作梪。笾,音边。上,时掌反。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燔柴郊天,望祀山川,先祖后郊,自近始。 [疏]“惟一”至“武成”○正义曰:此历叙伐纣往反祖庙告天时日,说武功成之事也。“一月壬辰,旁死魄”,谓伐纣之年周正月辛卯朔,其二日是壬辰也。“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谓正月三日发镐京始东行也。其月二十八日戊午渡河。《泰誓》序云“一月戊午,师渡孟津”,《泰誓》中篇云“惟戊午,王次于河朔”是也。二月辛酉朔,甲子杀纣,《牧誓》云“时甲子昧爽,乃誓”是也。其年闰二月庚寅朔,三月庚申朔,四月己丑朔。“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谓四月三日,月始生明,其日当是辛卯也。“丁未,祀于周庙”,四月十九日也。“越三日庚戌,柴望”,二十二日也。正月始往伐,四月告成功,史叙其事,见其功成之次也。《汉书·律历志》引《武成》篇云:“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若翼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惟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庙。翼日辛亥,祀於天位。越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於周庙。”与此经不同。彼是焚书之后,有人伪为之。汉世谓之“逸书”,其后又亡其篇。郑玄云:“《武成》逸书,建武之际亡。”谓彼伪《武成》也。○传“此本”至“死魄”○正义曰:将言武成,远本其始。”此本说始伐纣时。一月,周之正月”,是建子之月,殷十二月也。此月辛卯朔,朔是死魄,故“月二日,近死魄”。“魄”者,形也,谓月之轮郭无光之处名“魄”也。朔后明生而魄死,望后明死而魄生。《律历志》云:“死魄,朔也。生魄,望也。”《顾命》云:“惟四月哉生魄。”传云:“始生魄,月十六日也。”月十六日为始生魄,是一日为始死魄,二日近死魄也。顾氏解“死魄”与小刘同。大刘以三日为始死魄,二日为旁死魄。旁死魄无事而记之者,与下日为发端,犹今之将言日,必先言朔也。○传“翼明”至“孟津”○正义曰:“翼,明”,《释言》文。《释宫》云:“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彼相对为名耳。散则可以通,故“步”为行也。周去孟津千里,以正月三日行自周,二十八日渡孟津,凡二十五日,每日四十许里,时之宜也。《诗》云:“于三十里。”《毛传》云:“师行三十里。”盖言其大法耳。○传“其四”至“互言”○正义曰:“其四月”,此伐商之四月也。“哉,始”,《释诂》文。《顾命》传以“哉生魄”为十六日,则“哉生明”为月初矣。以三日月光见,故传言“始生明,月三日”也。此经无日,未必非二日也。“生明”、“死魄”俱是月初,上云“死魄”,此云“生明”,而魄死明生互言耳。○传“倒载”至“文教”○正义曰:《乐记》云,武王克殷,“济河而西。车甲衅而藏之府库,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是“偃武修文”之事,故传引之。郊射是礼射也。《王制》论四代学名云:“虞谓之庠,夏谓之序。”故言“设庠序,修文教”也。○传“山南”至“乘用”○正义曰:《释山》云:“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李巡曰:“山西暮乃见日,故曰夕阳。山东朝乃见日,故云朝阳。”“阳”以见日为名,故知“山南曰阳”。杜预云:“桃林之塞,今宏农华阴县潼关是也。”是在“华山东”也。指其所往谓之“归”,据我释之则云“放”,“放牛”、“归马”互言之耳。华山之旁尤乏水草,非长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此是战时牛马,故放之,示天下不复乘用。《易·系辞》云:“服牛乘马。”“服”、“乘”俱是用义,故以“服”总牛马。○传“四月”至“执事”○正义曰:以“四月”之字,隔文已多,故言“四月丁未”。此以成功设祭,明其遍告群祖,知告“后稷以下”。后稷则始祖以下,容毁庙也。天子七庙,故云“文考文王以上七世之祖”。见是周庙皆祭之,故经总云“周庙”也。“骏,大”,《释诂》文。《周礼》六服侯、甸、男、采、卫、要,此略举邦国在诸侯服,故云“甸、侯、卫”,其言不次。《诗·颂》云“骏奔走在庙。”故云:“皆大奔走於庙执事”也。○“越三日庚戌”○正义曰:《召诰》云“越三日”者,皆从前至今为三日,此从丁未数之,则为四日,盖史官不同,立文自异。或此“三”当为“四”,由字积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