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二月巴陵日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月巴陵日日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关于海棠的诗句及意思
关于海棠的诗句及意思 1.关于海棠的诗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弥逊《虞美人》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给点分吧。。。。坐的我脖子疼。
2.描写海棠的诗句有哪些
1、《好事近》——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2、《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3、《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4、《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5、《寓居定惠院之东》——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1、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宋·周紫芝《好事近》
译文:春天像一杯杯美酒那样令人陶醉,以至让海棠也像醉在了春风里,娇柔妩媚。
2、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宋·王淇《春暮游小园》
译文: 梅花零落,像少女卸去妆一样时,海棠花开了,它就像少女刚刚涂抹了新红一样艳丽。不多久,待荼縻开花以后,一春的花事已告终结,惟有酸枣树的丝丝叶片却又长出于莓墙之上了。
3、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译文: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4、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译文:明媚的春天,桃李竞开,争奇斗艳。
5、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
译文: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3.与海棠有关的诗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出自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出自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出自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出自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弥逊《虞美人》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出自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出自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4.求描写海棠的诗句
1.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出自宋·苏轼《海棠》
2.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出自宋·葛胜仲《蝶恋花》
3.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出自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4.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5.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出自宋·陈与义《春寒》
6.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梦令》
7.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弥逊《虞美人》
8.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出自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9.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出自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5.与“海棠”有关的诗句都有什么
与“海棠”有关的诗句都有:
1、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出自宋·陈与义《春寒》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梦令》
3、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弥逊《虞美人》
4、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出自宋·苏轼《海棠》
5、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出自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6、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拼音] :hǎi táng
[释义] :
1.即海棠树,落叶乔木,卵形叶,开淡红或白花,结红、黄色球形果,酸甜可食
2.该植物所结果实
6.带有“海棠”的诗句有哪些
李弥逊《虞美人》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这两句大意是:海棠花开后是什么花开呢?不论是什么花开,都会受到风雨的摧残。
李清照《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是: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意思是:只担心海棠花在夜深时睡着了,所以特意点燃起高高的蜡烛,把她照亮,好欣赏她的美态呢。
陈与义《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意思是: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海棠诗》,又名《咏白海棠》,出现在名著《红楼梦》中,是清代曹雪芹借大观园诗社开社时众姐妹角色所作的七言律诗。
分为《咏白海棠·薛宝钗》《咏白海棠·贾探春》《咏白海棠·贾宝玉》《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史湘云》。有多种版本。
《春寒》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首联点春寒,因为虽是春昼,却天色阴沉,云层又低又厚。这二句把春阴写得很逼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春寒古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释】
1、巴陵:湖南岳阳的别名。
2、怯:怕,这里让人感到畏惧的意思。
3、园公:作者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4、胭脂:形容海棠花色。杜甫《曲江对酒》:“林花着雨胭脂湿。”宋祁《锦缠道》词:“海棠经雨胭脂透。”
【翻译】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
【鉴赏】
“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 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 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
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拓展
文学赏析
诗是写初春的景物和感受,反映了作者凄冷的情怀。
首联由正面入题。晨起本望能看到风和日丽的春色,不料又是一个阴沉沉的天气,薄薄的云层变得越来越浓了。开首擒题,概括写春寒。
颔联是说:蝴蝶因寒气袭来,收起双翅,不能飞舞;花卉因气候凛冽,蓓蕾萎缩,无力舒展。这是借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来写天气之寒。蝶和花是人间美好的物象、春光的标记,它们为寒气摧抑,而不能及时给人间送来春的喜悦和温存,是令人遗憾的。“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运思精巧细腻,体现出诗人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诗人对自然界微妙物象的真切揭示,常常会诱发人们对生活中更多事物的合理联想:由于周围的环境没有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气氛,而使新生事物的双翅和蓓蕾得不到人们所期望的舒展和开放。
颈联从不同角度形容春寒,“亚树青帘动”是写风,亚同压,压挂在树枝的酒旗,随风翻转,足见风力之猛;“依山片雨临”是写雨,依傍山丘的阴云,霎时送来了阵雨,说明雨势之急。这一派峭寒,推迟了春光的脚步,窒息了大地的生机,使天字充塞着寥落凄冷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下来。
尾联写作者的态度以作收束,是说:我从来不曾辜负春光的良辰美景,可是这回却因多病体弱,不能外出寻春了。其实,多病恐怕是托辞,倒是春寒和风雨败了诗人的游兴,使他只好怏快然杜门不出了。梅尧臣写诗,主张“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宛陵文集》卷二十七)。
梅尧臣曾谈到自己写诗的体会,说:“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诗基本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名家点评
清·纪昀《纪晓岚批点宋诗》:三四托意深微,妙无痕迹,真诗人之笔。
艳丽的海棠花,自然也经过风吹雨打,受到大自然的摧残。面对此景,诗人常常睹物感兴,咏怀抒情。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在《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中,见海棠花开,抒怀乡之情: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如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时诗人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内。诗既不是单纯咏物,也不是直抒其怀,而是以景寓情,故笔笔写眼前春晴之色,句句着故园海棠之思,处处见诗人怀乡之念。
诗的起句即点题。诗人为江西吉水人,“江西”二字,承上句“故园”。古人以为积思成梦,“梦”字既点题中“怀”字,也可见其怀念之深。昔人称成都二月,海棠花开,如锦绣裹城。宋祁《海棠》诗:“长衾绣作地,密帐锦为天。”此处用“锦绣堆”三字,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积绣。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颔联点题中“春”字,“万物皆春”是明点,“一年过社”是暗点。燕为候鸟,春来秋去,此“社”指春社。“人独老”、“燕方回”,俱从杜甫诗中化出,为感慨之词。杜甫诗句“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冬至》),这是古人作客他乡常有的感叹,是明慨。杜甫又有诗“旧入故园曾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燕子来舟中作》),见燕子处处筑巢,念此身飘飘难托,是暗慨。这两句,也都寓“怀”字在内。颈联补出“晴”字。杜甫诗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柳宗元文:“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始得西山宴游记》)俱以青、白形容云色。颈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似青如白,或淡或浓,正是初晴景象。苏轼词:“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水龙吟》)以美人困倦时欲开还闭的娇眼,形容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对句即以直白之语,将苏词之意写出。
黄州定惠院东小山有海棠一株,特别繁茂,苏轼谪居于此,每岁花开,必携客置酒,醉于树下。尾联暗用其意。出句言春光明媚,爱之欲餐,只可惜实不可得,徒劳此想罢了。对句承上句,作进一步想,言若能以诗将春光招入酒杯之中,岂不是可餐了吗?作者的爱惜之情,就在这奇特的设想中,生动、真切地表现出来。诚斋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于此可见一斑。
这首诗的章法极其谨严,诗中句句都紧扣诗题“春晴怀故园海棠”,细针密缝,前后照应,一笔不懈。从表面看,此诗明白自然,若信手而出,但其中实有不少暗用前人诗句成语,只是融化入妙,混然无迹,读来不易觉察罢了。《西清诗话》载:“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邪!”(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诚斋此诗,诚不愧此语。
南宋诗人陈与义的《春寒》,见春寒细雨中独立的海棠,感物起兴,别出新意: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到镇江,再到杭州。此时诗人正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这年正月,岳州发生大火,诗人借郡守王接后园君子亭暂居,自号为“园公”。他蒿目时艰,孤贞自守,见春寒细雨中独立的海棠,感物起兴,写了这首诗。
“二月巴陵日日内,春寒未了怯园公”,巴陵,古代郡名,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对于漂泊异乡、僻居小园的诗人来说,这阴冷的天气更令人难以忍受。“怯园公”三字,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去年正月,金兵攻下邓州,诗人逃难到房州,在房州险些被俘。此后离房州至均阳,经石城到岳州。一年之中,惊惶逃难,备尝险阻艰难。这两句平常的诗,只有结合诗人当时的切身经历,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含蕴。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仲春二月,气候变化无常,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一阵寒风过去,便降下蒙蒙细雨。只见庭园之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既有美艳之姿,又有清高之操。诗人用了“不惜”、“独立”等字面,更表现了海棠与春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的精神。诗人写的是海棠,不是松竹,也不是梅菊,所以笔下所描绘的,不仅有孤傲的品格,而且有风流的雅致,与海棠的身份正相适合。而且诗人不仅是写海棠,其中也隐含着自己的人格,不是泛泛咏物。写得既有风骨,又有雅致,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海棠为名花之一,历代诗人多有歌咏,或赏其艳丽,或怜其凋落,大多风流有余,品格不足。唯有这首诗,别出新意,品格风流兼备。究其原因,在于他既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又与海棠的形貌切合。
南宋词人吴潜的《满江红》,在赋花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园花卉仅有海棠未谢,五用韵问海棠花,谁留恋、未教飘坠?真个好,一般标格,聘梅奴李。怯冷拟将苏幕护,怕惊莫把金铃缀。望铜梁、玉垒正春深,花空美。
非粉饰,肌肤细;非涂泽,胭脂腻。恐人间天上,少其伦尔。西子颦收初雨后,太真浴罢微暄里。又明朝、杨柳插清明,鹃归未?
吴潜是南宋后期名臣,诗人。先后任为右、左丞相,封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为贾似道党羽下毒害死。后获平反,追赠少师。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此词在结构安排上,与众不同,即先抒发对海棠的赞美之情,尔后描摹海棠的形貌神韵。全词咏物而不留滞于物,在赋花的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问海棠花,谁留恋、未教飘坠?”起句用设问形式,落笔点题,写海棠花常开未谢。这一设问将海棠花人格化、性格化了,既透露了词人惜花的幽情,又隐约可见词人似有寄托。它同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当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浅层意思上说,海棠花在百花谢落之后,以自己的盎然生机苦苦留春,值得赞赏和嘉许;从深层意义上讲,这种驻春品格,何尝不是词人效仿的榜样,或者词人借此表达自己的志趣?所以接下来,词人竟至敞开心扉,直道一声“真个好”,这恰如戏迷为演员演到精彩处喝彩一般,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词人有咏梅词数首,同前人一样,对梅的标格备加夸赞,如说梅花“高节耸,清名邈”、“孤标独韵”、“靓妆姿态”等;而对李,则有“繁李俗”、“粗桃凡李”之讥。词人说海棠的标格正可以梅为友,以李为奴,意在突出海棠的“主人”地位。梅既早谢,桃李消声,眼下只有海棠迎风而不飘,怎能不惹动词人魂萦魄牵般的情怀?
古人因爱花而有护花之法甚多,帷遮幕盖,玉砌栏围,装饰十分讲究,护花的帐幕上也常有艺术点缀,可见其用心良苦了。“怯冷拟将苏幕护”,说的就是唯恐海棠弱不胜风寒,而欲以苏幕护之。句中“苏幕”指用来护花的帷帐之类。“怕惊莫把金铃缀”,谓勿系缀金铃等响物使花受到惊吓。上下两句构成对仗,同是写惜花之情,护花之想。一“怯”一“怕”,写来传神,炼字有工。而这里的惜花仅是外层表现,惜春才是内在真情;惜春通过惜花表现,则把感情上升了一步。
上片结句更荡开一笔,由园中海棠联想到园外春深:“望铜梁、玉垒正春深,花空美。”“铜梁”、“玉垒”为两山名,分别在四川合川县和灌县境内。词人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积极主张采取稳妥良策御金雪耻,两次为相均遭谗被罢,郁郁不得志。联想到“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的蜀相开明(战国时蜀君。原为蜀王杜宇相,因治水有功,杜宇效尧舜禅让之义,禅位于他),势必牵动自身罢相、国运岌岌可危的隐痛,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此种心曲还可以从同一时期词人的其他两首《海棠春》咏海棠词中得到佐证:“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一点聘梅心,千古凭谁语?”放眼铜梁、玉垒,已是春深寂寂,山花开且落,可叹无人赏。“望铜梁”两句为结拍埋下伏笔,寄慨遥深。
下片,词人仍首先全力誉饰海棠的形态美和神韵美,采用将花比人的技巧,以完成对海棠审美形象的塑造。词人先行描摹海棠枝体和颜色的惊人美,说“肌肤细”、“胭脂腻”,有如天生姝丽,绝无人为涂饰之嫌。两个“非”字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去”字功,可见词人对所写之物观察缜密真切,比喻自然形象,审美意识强烈。评论为“恐人间天上,少其伦尔”似乎偏高,但从一般艺术夸张角度看,也可接受。“西子颦收初雨后,太真浴罢微喧里”的“西子”,即春秋越国著名美女西施;“太真”,即杨贵妃。这组对句,以美人喻鲜花,通过比喻描摹海棠的神韵美,所用典故虽属诗词作家常用,但因加写了环境气氛,便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意境美。
在对海棠的丰姿神韵作了如此赞誉之后,词人用一“又”字将语意暗中一转,再表心曲:清明临近,山中春色犹好,鸣叫着的杜鹃是否归去了呢?全词的这一结句与上片结句遥相呼应,化用同一典故,用曲笔将词人渴望收复金人盘踞下的北方故土的隐衷揭示出来。杜鹃鸟相传为蜀望帝精魂所化。词的字面上是问“鹃归来”,隐含着的潜台词则是“鹃未归”,也无处可归!这种写法,往往为南宋词家所采用,此乃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使然。由此可见,结尾“鹃归未”这一问,实在是意味深长。
南宋词人王沂孙的《水龙吟·海棠》,咏物以寄忧思,写花以抒情怀:
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将开半敛,似红还白,余花怎比。偏占年华,禁烟才过,夹衣初试。叹黄州一梦,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
犹记花阴同醉。小阑干、月高人起。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银烛延娇,绿房留艳,夜深花底。怕明朝、小雨濛濛,便化作、燕支泪。
词人为宋亡遗民,既身经亡国之痛,自然常怀沦亡之愁苦。他在作品中大量地采用自然界的事物,作为自己咏叹的对象,而身世之感充塞字里行间。虽咏叹的是蝉、月、花、雪之类,却抒发故国之思,家国之恨。故后人称其词“惓惓故国、忠爱之心,油然感人,作少陵诗读可也。”(《白雨斋词话》)
此首《水龙吟》乃咏海棠之词,在描画海棠形态和抒发爱花惜春情感之中,隐含家国之悲,沦亡之痛。
词的上片具体描写海棠素雅芳洁之神韵,叹人才销乏,负此名花。
“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首句以世间众花相比较,衬托出海棠卓然兀立,形貌不俗。这一句以议论评价之语对海棠丽姿作了概括,开篇即渲染出海棠之美与爱海棠之甚的气氛。次句写幽静月夜之环境,点明赏花在夜间,圆月高照,风平人静。“玉环”比喻团圞明月。
在前面的蓄势备足之后,词人即正面描写海棠:“将开半敛,似红还白,余花怎比。”此处描画了海棠之精华所在,即花冠的形态与颜色。半开半合的花瓣与其粉红之色,如闺中少女立于客前,脸庞绯红,粉颈低垂,娇羞局促。此为工笔细写。海棠之形,花丰叶茂,姿影婥约,婀娜含娇,温柔新丽而清雅。“其株翛然出尘,俯视众芳,有超群绝类之势。”(《广群芳谱》)故誉为“花中神仙。”海棠之色,比梅花鲜艳,比桃花淡雅,初开胭脂点点,开后渐成缬晕明霞,花粉时又宿妆淡粉,加上叶茂枝柔,十分娇妍动人。“将开半敛,似红还白”则正是海棠丽姿写照。“余花怎比”乃评议口吻颂扬,照应了首句“世间无此娉婷”。
“偏占年华,禁烟才过,夹衣初试”,“禁烟”即禁火,指清明前一日之“寒食”。“夹衣初试”也为春暖而换袄试夹衣。此三句均为点明海棠之花期。阳春三月,海棠即开放,清明时分更艳媚烂漫,幽姿淑态。实乃年年岁岁,共占春风,“偏占年华。”
“叹黄州一梦,燕宫绝笔,无人解,看花意”,据《王直方诗话》记载:苏轼元丰年间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苏轼视为知己,数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其中《海棠》、《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常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两首尤为构思别致,情景真切,广为传诵。词人此处言自东坡去后,海棠虽好,但俊赏无人,因而叹人才匮之,有负于此名花秀容俊貌。而寓意为宋末更需要大批苏轼辈有才志士,力挽狂澜,以救衰微之国运。
下片写夜间赏花,惜花更惜春,情思无限。“犹记花阴同醉。小阑干,月高人起”,“犹记”为领字,领起以下夜间月下赏花八句。意谓曾记得那夜在小庭院阑干旁,明月高悬,夜色幽静,独自赏花酌饮,思绪浩荡,人花相亲,花人同醉。此三句中首句为夜间赏花的提起与概括,后两句也是写赏花环境。
环境幽美,花色更美:“千枝媚色,一庭芳景,清寒似水。”因上片已对海棠作了具体描写,因而此处只需概括描绘即可。“媚色”与“芳景”相对,写出了海棠明媚艳丽,芬芳四溢。“千枝”与“一庭”相对,写出海棠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堆锦积绣。这里写海棠花丛面积之广,与上片写海棠花冠之精细深入相互照应,有面有点,层次丰满,堪为精巧构思。“清寒如水”为海棠素净淡雅之写照,“寒”字既抓住了海棠素雅的特征,也寓意词人沉郁之心境。
“银烛延娇,绿房留艳,夜深花底”,词人爱花惜花,惜花实乃惜春恋春。故此秉烛映花,于“夜深花底”“延娇”“留艳”。苏轼曾在《海棠》诗中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高烛映照海棠,为使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东坡以此叹息良辰易失,盛时不再。深情绵邈,想象丰富。而碧山此处只为惜花留春,畏春别离而忧心忡忡,此春不仅指自然季节,更寓意为君国命运。
“怕明朝、小雨濛濛,便化作、燕支泪”,如同上片结句一样,此下片结句也可窥见本意。字面上词人忧虑海棠花丛被明日风雨摧残,碎红片片,化为胭脂泥水,惨不忍睹。而本意为黯然家国之悲,音在弦外花香细雨之间,杜娘红泪,与胭脂同洒春衫。一个“怕”字,忧虑惶恐,社稷之忧,君国之虑,俱囊括其内。“燕支泪”三字,形象惨淡,言尽意不尽。
纵观此词,篇章构思精巧,情感深沉真切,上下片之结句可透见本意,余者皆写花咏物。词人咏物以寄忧思,写花以抒情怀。在轻描淡写中含幽怨哀愁,从恬淡胸襟内显志士之悲。
春寒陈与义翻译赏析
春寒,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这首诗与其说是写春寒,倒不如说是咏海棠,陈与义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到对海棠的描写中,让这首诗成为咏物的上乘之作。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春寒陈与义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字词解释: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春寒翻译: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春寒袭人,也侵凌着初春的花朵,怎不叫人担忧。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
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春寒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