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李元胜的诗怎么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李元胜最好的诗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李元胜经典诗歌十首:《野菊花》 《翻书的时候》 《走得太快的人》 《我总能看见》 《站在清晨的大路边》 《玫瑰花》 《不要惊动那发愣的人》 《怀疑》《必须》《几乎停滞的白天》
李元胜,诗人、博物旅行家。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因其在媒体工作的优势,思维活跃,视野广阔,诗风清丽脱俗,创作成就逐渐被中国诗坛认可,受到诗评家和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好评。
走得太快的人
有时会走到自己前面去
他的脸庞会模糊
速度给它掺进了
幻觉和未来的颜色
同样,走得太慢的人
有时会掉到自己身后
他不过是自己的阴影
有裂缝的过去
甚至,是自己一直
试图偷偷扔掉的垃圾
坐在树下的人
也不一定刚好是他自己
有时他坐在自己的左边
有时坐在自己的右边
幸好总的来说
他都坐在自己的附近
墨西哥有这样一则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下脚步。旁边的人好奇地问道: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后面,我要等等它。如诗中所言:“走得太快的人/有时会走到自己前面去”。
在我们的时代,放眼望去:马路上、地铁站,到处行色匆匆,人们面无表情、执着前路,这种现象似乎是一种心境的外化,人们从小即被提醒要比别人更“快”,才会获得更多,才不至于被淘汰,于是我们不断强迫自己加快速度,如同一个上满发条的机器,却因此失掉了生活最可贵的光晕。
匆匆奔忙的人们究竟要去哪里?难道能够抵达比一生更远的地方?纪伯伦说:“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过于在意速度,便无暇思考这场旅途的目的,当回溯来路时,只不过剩下那些一瞥而过的掠影。
我沉浸过的喜悦,保持着
最初的山坡的形状,但它缩小着
从整个山坡,到一小片松林
最后到一根低垂的松枝
我忘记过的忧伤,却边缘模糊
不断扩大,仿佛无处不在
像黄昏升起的雾气
无法整理成任何具体的形状
从暮春到暮春,无数的针
缝补着它们,不分昼夜
我的心,黑暗的抽屉
每次突然拉出,都足够让我紧张——
仿佛一切会瞬间消失
像河面流过的倒影,像虚构
沉甸甸的彩色玻璃球
在拉出的瞬间,变成气泡
而肉体,经得起生活
经得起喜悦,也经得起忧伤和缝补
它很有把握地肯定着一切
也许,心只是到达得慢些
要走的路太长,经历太多的坎坷
我早已回到房间
心还在去年的石阶小道犹豫
黄昏旁观着,它遮住了田野
像遮住我不愿展开的旧信
用这样方式,我继续维持着
抽屉里那些脆弱的平衡
时间是神奇的东西,交给我们所有的风景。我们在时光微小的尘埃里,舒展自己的身体,也舒展我们的心灵,感受每一个晨昏日落,感受每一阵风,每一滴露,每一个喷薄而出的生命。每当回头看,我们时常遗憾,遗憾当初没有选择彼时没有选择的路,可是终究无法弥补,要填平的或许只是在我们心里的沟壑吧。其实,人生兜兜转转还是已经存在的样子,何需遗憾,只需向前。
群峰之上
自然写作十家诗选
主编:李少君 北乔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年1月
"贴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是诗人的永恒追求。
本书以“自然”为主题,汇集了当代以自然诗歌创作为代表的沈苇、胡弦、李元胜、李少君、陈先发、阿信、剑男、林莉、北乔、冯娜等10位名家诗人的优秀作品。每位诗人20首诗及一篇5000字左右的创作谈。
这些诗歌既是自然写作的精品,也是当代诗坛的佳作。读之咏之沉浸之,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感受到静观万物的心境之美、物我相宜的意蕴之美、生机勃发的自然之美。
诗人的创作谈,从诗的内外部展开与世界与自然的对话,或透露写作的心境,或提供阅读的路径,更有对自然写作极具个性又有深度的思考。
现从此书中摘录每位诗人的一首诗和创作谈要点,与大家分享。
沈苇:沙漠的丰收
雨水落进了沙漠
阳光落进了沙漠
大雪落进了沙漠,一年尽了
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只鞋子
穿旧了,落进了沙漠
飞鸟落进了沙漠
云朵落进了沙漠
空酒杯落进了沙漠,盛宴散了
一本天书,被众神读完了
散开,落进了沙漠
是寂静落进了寂静,发出一点
轻微的响声,像大地最后的叹息
创作谈
自然写作与植物诗(摘录)
道法自然,言出法随,词即是道,这是自然诗、植物诗的一个法则,也应该是今天大自然文学存在的基石。凝视产生“物哀”和物心合一。当我们观察一种植物时,这种植物也在观看我们,这是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时刻。在某个忘乎所以的瞬间,通过显在的形态,经由隐喻和象征,我们是可以与植物隐在的神性和神秘性相通的。
沈苇,浙江湖州人,曾在新疆生活工作30年,现居杭州。著有诗集《沈苇诗选》、散文集《新疆词典》等20多部。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
胡弦:仙居观竹
雨滴已无踪迹,乱石横空。
晨雾中,有人能看见满山人影,我看见的
却是大大小小的竹子在走动。
据说此地宜仙人居,但劈竹时听见的
分明是人的惨叫声。
竹根里的脸,没有刀子取不出;
竹凳吱嘎作响,你体内又出现了新的裂缝。
——惟此竹筏,能把空心扎成一排,
产生的浮力有顺从之美。
闹市间,算命的瞎子摇动签筒,一根根
竹条攒动,是天下人的命在发出回声。
创作谈
随笔五则(摘录)
自然,既陈旧,又有生生不已的新鲜,但只有在被注视时,它才是当下的,才会呈现其岌岌可危的属性,并构成情感中那令人瞩目的内在景观。自然,会把自己安置在无数时间中,它表面的属性和深存内部的激越,构成了强大张力。写作者要在这张力中生存,并以此摸索自己内心的未知领域。
胡弦,现居南京,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沙漏》《空楼梯》《石雕与蝴蝶》(中英文双语),散文集《菜蔬小语》《永远无法返乡的人》等。曾获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诗人”称号,《诗刊》《星星》《十月》《作品》等杂志年度诗歌奖,以及花地文学榜年度诗人奖、腾讯书院文学奖、柔刚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徐志摩诗歌奖、十月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李元胜:蜀葵
一个夏天的奇思妙想结束了
蜀葵带着枯萎的美,像停止上升的梯子——
啊,那花朵般的攀登者的脚印
现在,我们正处在残破、转折的时刻
一切就像被大雨淋坏的名画
黑色种子落到我的手心
留给未来的陌生的自己、全新的梯子
以及包含死亡的神秘方程式
夏天里,很多行星也在这样枯萎
而我们身后,宇宙仍将运行
带着无穷多的神秘方程式
创作谈
旷野的诗意(摘录)
在我看来,自然不仅仅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和荒野,还包括我们的天空,天空上的星月、银河……以及,整个宇宙。这无比浩大的自然中,有宇宙自身的大小法则,有古人所说的道,有无穷多个可能是互相嵌套在一起的世界。在宏大的宇宙法则中,人类漫长而灿烂的文明不过是微小的斑点。我们的写作背景,还只能是我们的城市和历史吗?这无限的自然,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成为永远悬挂在我们思考和写作中的背景。成为我们写作时背靠的永恒天梯。
李元胜,男,诗人、博物旅行家。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诗刊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少君:热带雨林
雨幕一拉,就有了热带雨林的气息
细枝绿叶也舒展开来,显得浓郁茂盛
雨水不停地滴下,一条小径通向密林
再加上氤氲的气象,朦胧且深不可测
没有雨,如何能称之为热带雨林呢
在没有雨的季节,整个林子疲软无力
鸟鸣也显得零散,无法唤醒内心的记忆
雨点,是最深刻的一种寂静的怀乡方式
创作谈
诗歌情境的现代方式(摘录)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镜像或者说框架,个人化的,瞬间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进而上升为美。情境是一个情感的小天地。细节、偶然、场景因情感,才有意义,并建立意义。
情因有境得以保存长久,境因有情而被记忆,具有了生命,有了回味。
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但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涵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在此境中,心与天地合一,生命与宇宙融为一体,故能心安。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主编。
陈先发:丹青见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
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地
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制成提琴的桦树。
创作谈
黑池坝笔记(摘录)
世界的丰富性在于,它既是我的世界,也是猫眼中的世界。
既是柳枝能以其拂动而触摸的世界,也是鱼儿在永不为我们所知之处以游动而穿越的世界。既是一个词能独立感知的世界,也是我们以挖掘这个词来试图阐释的世界。既是一座在镜中反光的世界,也是一个回声中恍惚的世界。
既是一个作为破洞的世界,也是一个作为补丁的世界。这些种类的世界,既不能相互沟通,也不能彼此等量,所以,它才是源泉。
陈先发,1967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安徽省文联主席。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裂隙与巨眼》、《陈先发诗选》长篇小说《拉魂腔》、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诗歌奖、中国桂冠诗歌奖、诗刊年度奖暨陈子昂诗歌奖等数十种。2015年与北岛等十诗人一起获得中华书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百年新诗贡献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等多种文字传播。
阿信:独享高原
点燃烛光,静听窗外细致的雨水。
今夜的马,今夜的峭石,今夜消隐的星辰
让我独享一份冷峭的幽寂。
让我独享高原,以及诗歌中
无限寂寥的黑色毡房。
我于这样的静寂中每每返顾自身。
我对自己的怜悯和珍爱使我自己无法忍受。
我把自己弄得又悲又苦又绝望又高傲。
我常常这样:听着高原的雨水,默坐至天明。
创作谈
盐巴也许产自遥远的自贡(摘录)
我坦然接受了自然对我的剥夺,也安然接受了自然对我的赐予。我深感自己的局限,也深感存在的“让与”。我看见和说出我的心灵感知到的,而对更广大的未知领域保持缄默。因为我常常感受到事物背后造化的力量。因此我心庄重,我对世间的一切存在充满虔敬。我的写作首先是面向自己内心的,我在诗歌中首先要安妥自己的灵魂。在漫长、滞缓和寂静的高原岁月里,陪伴我的是人类古老的诗歌精神,和那些伟大的诗篇。
阿信,1964年生,甘肃临洮人,长期在甘南藏聚焦区工作、生活。著有《阿信的诗》《草地诗篇》《那些年,在桑多河边》《惊喜记》等多部诗集。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西部文学奖、昌耀诗歌奖、《诗刊》陈子昂年度诗人奖等。
剑男:山腰上的老屋
一座老屋前长着乌桕、白继、油桐
枸骨身上有刺,和丛生的木槿
被种在菜园的旁边,枫杨树长在左侧
一半的枝丫遮住半边厢房,但是独木
在乡村,不成形的叫杂木,壮直的叫木材
因此乌桕、白继和油桐共生一处
枸骨和木槿被密密麻麻种成一道栅栏
只有枫杨被宠爱,独占半边空地
这样朴素的、不自觉的布局和时代的
价值观何其相似,但我惊异于它和
山坡形成的这座老屋的虚空和冲淡
一角灰瓦的屋檐在高大的枫杨掩映下
挑出山腰,落寞、苍凉,有颓废之美
惊异于门前的野花开得冷艳、荒芜
那紧闭的柴扉似乎就要被一首诗歌叩开
创作谈
诗歌中的自然书写与人的尺度(摘录)
有人说关注自然生态是我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我想他们说的是我诗歌中对自然,包括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及栖息其间的一切生命的关注。但对我来说,我觉得我的这种关注是一种大环境使然。因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的不断恶化在乡村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加上我本来出生在乡村,而且一直和故乡保持着非常密切的来往,所以对乡村过去美好生态的怀念和对今日乡村生态遭到破坏的惋惜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在我的写作中。——也就是说我的这种关注是自发的,不是自觉的,是一种无意的关注。我只是希望通过对故乡自然生态的描绘来指认一座村庄以及生存于其间的我的乡亲们的命运。
剑男,原名卢雄飞,湖北通城人。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作家》等发表有诗歌、小说、散文及评论,有诗歌获奖、入选各种选集和中学语文实验教材,著有《激愤人生》《散页与断章》《星空和青瓦》《剑男诗选》等。现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
林莉: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
一只白蝴蝶停在豌豆花上
简单。快乐。村庄里显而易见的自然事物啊
我,一定是深爱过这样的场景
颤动的羽翼含苞的藤蔓
那阵扑面的气息
细小的窸窣的,胸口酥麻的温热
——透明的花蕾举起轻快之翅
四月还是五月?
在乡间,我疼着的泥地上
必定有豌豆花的浅蓝溢出田垄
也必定有白蝴蝶破茧而来
停顿,翻飞,稍纵即逝
我怎能一次次地想起
——难道春天来得太快?而冬天过于漫长。
创作谈
自然之境(摘录)
从田园山川、农夫野趣等平凡的日常中提炼诗意,看见那些低头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摆脱困苦、艰辛的命运。我写过不止一首以《山居》为题的诗。它的起源在王维的《山居秋暝》、,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字字皆在生成静待茶中落花、心里长草的轻松和自由中。我愿意我的诗呈现出这样的一个纯粹世界。温暖存世,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趋向澄明之境。它们是泥土、草木、河流,人心人性的本身。
林莉,诗文见《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天涯》、《花城》、《读者》、《山花》、《作品》等报刊杂志,入选各年度选本。出版诗集《在尘埃之上》(21世纪文学之星2010卷)、《孤独在唱歌》等。获2010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2014江西年度诗人奖、红高梁诗歌奖、扬子江诗学奖等,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
北乔:麦积山
需要多少麦子
才能堆起这座坚硬的山
走在人间的粮食
仁慈中也有沧桑的情怀
登上高处,俯瞰众生
佛国,与大地只有一个麦垛的距离
一尊尊佛,各异的表情里都有
意味深长的沉默
迎风而立,任时光流转
这些麦子讲述另一种永恒
一切正在进行,包括开始与结束
漫长而孤独的守护
暗红的砂砾,记下了一切
炊烟与白云一起走向天空深处
生命在宁静中端坐
创作谈
一切皆为自然(摘录)
我对中国文化中的意境、象征、意象、留白等感兴趣,因而,我的诗,总希望运用或凝聚某种因物而生的意味。我觉得,这是诗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偏爱画面感以及某些意味。物,是万物。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是我们享用不尽的。人,只是万物中普通的个体。人的生存和生命,又总陷于巨大的困境之中,无时无刻都面临无从挣脱的巨大压力。
诗,当是自然之物。
北乔, 江苏东台人,诗人、评论家、作家。出版诗集《临潭的潭》、文学评论专著《诗山》《刘庆邦的女儿国》《贴着地面的飞翔》《约会小说》、长篇小说《新兵》《当兵》、小说集《天要下雨》和散文集《营区词语》等14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作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海燕诗歌奖、刘章诗歌奖、乌金文学奖、三毛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
冯娜:寻鹤
牛羊藏在草原的阴影中
巴音布鲁克 我遇见一个养鹤的人
他有长喙一般的脖颈
断翅一般的腔调
鹤群掏空落在水面的九个太阳
他让我觉得草原应该另有模样
黄昏轻易纵容了辽阔
我等待着鹤群从他的袍袖中飞起
我祈愿天空落下另一个我
她有狭窄的脸庞 瘦细的脚踝
与养鹤人相爱 厌弃 痴缠
四野茫茫 她有一百零八种躲藏的途径
养鹤人只需一种寻找的方法:
在巴音布鲁克
被他抚摸过的鹤 都必将在夜里归巢
创作谈
劳作(摘录)
当我从夜晚的航班穿越浓重的黑暗俯瞰地表,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灯火明灭,一如银河映照、星座相拱。我长久地感动于这一个个被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也感动于自己见证过这样的自然与人迹。我也曾认为,“我并不比一只蜜蜂或一只蚂蚁更爱这个世界/我的劳作像一棵偏狭的桉树”。然而,在长年累月的劳作中,我比从前更加热爱这个世界,也更珍视人类对这个世界那些有限又宝贵的投入。我想,这也是诗歌对我的教育。
冯娜,生于云南丽江,白族。毕业并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特聘导师。著有《无数灯火选中的夜》《寻鹤》《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词植物记》等诗文集多部。作品被译为英语、俄语、韩语、日语等多国文字译介海外。参加第29届青春诗会。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驻校诗人。曾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华文青年诗人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群峰之上
自然写作十家诗选
主编:李少君 北乔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2年1月
青龙湖的黄昏
是否那样的一天才算是完整的
空气是波浪形的,山在奔涌
树的碎片砸来,我们站立的阳台
仿佛大海中的礁石
衣服成了翅膀
这是奇迹:我们飞着
自己却一无所知
我们闲聊,直到雾气上升
树林相继模糊
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我们只是无关紧要的闲笔
那是多好的一个黄昏啊
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黄昏
2011.5.10
2011.11.13改定
◎湖畔偶得
夜晚之鱼挣脱了,鳞片散落天边
湖水若有所得,疼痛的小词
终于有一个斑斓的尾巴
垂柳袖着手,保持古代姿势
而它看不见的根系,展开潮湿的幻想画
时候还早,幼蝉在地下三尺闭目吮吸,不问昼夜
还需历经数年,它们才凑齐一套翅膀和云曲
柳啊蝉啊顺从于冬的沉默夏的疯狂
不知自己也是钟表的一部分
时光转动,风起了,我走过湖堤一如当年
身体似扁舟,我仍爱它人世间的起伏飘荡
时有靠岸之心,时有银辉满舱
2012.1.18
◎总有此时
在我病卧的时候
谁在代替我奔跑,碰落一地露珠
在我灰心的岁月,是谁
在代替我爱着,像杜鹃
流出身体中的热血
在另外的星球,谁在代替我凝视
即将飞走的鱼群
在另外的时代
谁在代替我出生,代替我召集族人
渡过湍急的河流
是谁在代替我蒙难
谁在代替我哭泣,当群山沉沦
仁者不再出现
谁在代替我,经受
漫漫千年的屈辱
我沉默,但沉默得不够
我骄傲,但也骄傲得不够
总有此时,我代替着那些奔跑的人
那些歌唱过的人
那些未能渡过河流的人
代替他们呼吸、行走,承担生之琐碎
代替那些不能来到这里的人
代替消失的文化,灭绝的美丽物种
总有此时,大陆沉默,星光闪烁
我代替他们写下诗篇
2010.5.18
◎空气
那个死去的人
还占用着一个名字
占用着印刷、纸张
我的书架
占用着墓穴,占用着
春季最重要的一天
那个离开的人
还占用着机场和道路
占用着告别,占用着我的疼痛
所有雨夜
其他的人
只能挤在一起
因为剩下的地方并不宽敞
他们拥挤在一起
几乎失去了形状
每天,每天
我眼前拥挤着空白
我穿过他们就像穿过层层空气
2006.10.5
◎十年
我们有着某种速度,像火车
车头向前,车尾永远留在原地
人在远行,故乡留在原地
最爱的人留在原地
一切不过是撕裂、无限拉长的
道路,逐渐增加的空虚
2006.11.7
给
有一些风雪我们未曾经历
有一些北方
永远不能成为我们的生活
我还是爱着南方,爱着这个
偏执的闷热的南方
也爱着多雨、植物繁茂
它的细腻和不可知
就像我爱着你,辽阔冷峻的你
也爱着,偶尔闪现
那一小块疯狂的你
是的,不同的你重叠着
有时和解,有时冲突
我爱着,它们之间的缝隙
点点野花悄然生长
我也爱着,它们交错时形成的——
破碎、弯曲的夜空
上面缀满陌生的星星
2010/5/12
紫色喇叭花
晨光里,我想拍好
紫色的喇叭花,但相机力不从心
镜头没法解释如此美的紫色
始终犹豫着,在红和蓝之间
而我,只能看到酒杯般的花瓣
美得过份的紫色,斟得太满
简直就要溢出,它经过漂亮的曲线
突然收窄,仿佛那里有
不想公开的楼梯
漆黑的地下室,凌乱的砖头
遮掩一条神秘的路
在路尽头,没有紫色,没有相机
世界尚未开启,我们尚未出生
2011/12/04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
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
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
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
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
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
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2013.4.20
◎湖畔
湖水发呆,它有无穷多件冰凉的衣服
蓝天发呆,它想合上纤长的睫毛
空气发呆,它露出了宣纸的质地
我在思考这是怎么回事
无缘无故,一粒种子在豆荚中颤栗
它也一半是疯狂?一半是银河的寂寥?
我在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本来是经过树林的光线
无缘无故,却突然有了中年的肉身
2013.6.24
◎花地
微风起,远处一层碎银
傍晚很美,只是无须描述,也无从收拾
世界沿着湖面,缓慢地折叠时间
不考虑我们是否悲伤,也不考虑
我们是否正走过坡顶,逗留于那片好看的花地
2013.06.26
◎书房偶记
漫长的冬夜开始了
这是离古代最近的时候吧
独坐室内,像一盏灯
勉强照亮一本旧书
但远不足以照进那些缝隙
就是说,有些楼梯
在一本书里也是看不见
没有说出的都漆黑着
经过了几个世纪
仍然漆黑着,让园子里的热闹
格外意味深长
唉,还不如背着手走开
不如在心里复习张旭的狂草
它毫无顾忌,说出了一切
第一遍是一曲豪歌
第二遍是一场痛哭
2014.1.5
◎春天的插枝
是一些很细的东西
连接了
过去、现在和即将出现的我
无论在现实中插得多么深
我还是感到
残缺的自己
带着所有纤巧
正从此刻的大地和天空面前
向上飘走
在接近着
另一个有相同伤口的我
1989.3.10
◎ 一把刀子
一把刀子细细地刮着夜晚
让天边逐渐发亮
但直到正午
那些黑色粉末仍未运走
它们淤积在
我们关于阳光的交谈之中
1991.9.3
◎当一个人还很年轻
当一个人还很年轻
他写的东西,会奔跑
会像豹子一样
把藏在黑夜里的人追逐
当他已经年老
写的东西,变得安静
像一面不说话的镜子
只用微弱的光
照着周围的人的空洞
整首诗的意境写的很美,李元胜也因此被称作是“虚度先生”。无论是从程璧的歌里还是从原诗里,我都能读出一对恋人相爱的日常,非常羡煞。
其实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怎么样过都不算虚度,怎么样虚度都是美妙。当然也未必就局限于爱情,我的见解有可能把它看窄了。因为买书,我还加了虚度先生的微信,他的日常也是今天这朵花开了,明天发现了那只虫子,后天小区里的喷泉开始喷水了,很虚度。
介绍
李元胜,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武胜县,媒体人、诗人、作家、生态摄影师,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市级新闻人才,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专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1年开始诗歌创作;2014年《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由央视主持人任鲁豫朗诵,打开率超过600万,一下子就把作品带到了普通大众面前;8月,凭借诗集《无限事》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