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作家有意气风发的长诗作品(诗人作品风格)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关于哪个作家有意气风发的长诗作品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作品风格的相关知识,文章篇幅可能较长,还望大家耐心阅读,希望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

形容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诗句

1. 关于叹年少轻狂诗句

2. 有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

3. 关于年少轻狂的句子诗句

关于叹年少轻狂诗句 1.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

【伴云来·天香】(宋——贺铸)

烟络山林,

山沈远照,

逦迤黄昏钟鼓。 ^

烛映帘栊,

蛩催机杼,

共苦清秋风露。 ^

不眠思妇,

齐应和几声砧杵。 ^

惊动天涯倦宦,

①①岁华行暮。 ^ ①:‘侵’之‘亻’旁改‘马’旁

当年酒狂自负, ^

谓东君以春相付。 ^

流浪征骖北道,

客樯南浦, ^

幽恨无人晤语。 ^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

好伴云来,

还将梦去。

2.有哪些描写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诗句

1、《少年行二首(其一)》

唐代:李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译文: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应结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结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请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2、《少年行二首(其二)》

唐代: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译文: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

3、《少年行四首(其一)》

唐代: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译文: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4、《少年行四首(其二)》

唐代: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5、《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译文: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3.年少轻狂的古诗词

将进酒

〖唐〗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有: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处: 《鹧鸪天·西都作》宋代·朱敦儒《少年行》唐代·李白《入都》清朝·李鸿章《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元代·元好问《南陵别儿童入京》唐代·李白翻译: 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

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长安阔少在金饰市场的东部游玩,骑着白马踏着银色的马鞍得意洋洋。马蹄踏遍长安的落花不曾停歇,他究竟是去哪呢?他笑着进入了异族歌姬的酒坊中。

大丈夫拿着武器,意气风发很是澎湃。横波亭凌空飞架在青口小沙河入海处,整个豪雄气势压过当年陈元龙的百尺楼气魄。

登上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万里风涛的大海相接。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有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 1.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

【伴云来·天香】(宋——贺铸)

烟络山林,

山沈远照,

逦迤黄昏钟鼓。 ^

烛映帘栊,

蛩催机杼,

共苦清秋风露。 ^

不眠思妇,

齐应和几声砧杵。 ^

惊动天涯倦宦,

①①岁华行暮。 ^ ①:‘侵’之‘亻’旁改‘马’旁

当年酒狂自负, ^

谓东君以春相付。 ^

流浪征骖北道,

客樯南浦, ^

幽恨无人晤语。 ^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

好伴云来,

还将梦去。

2.年少轻狂的古诗词

将进酒

〖唐〗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有哪些描写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诗句

1、《少年行二首(其一)》

唐代:李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译文: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应结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结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请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2、《少年行二首(其二)》

唐代: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译文: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

3、《少年行四首(其一)》

唐代: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译文: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4、《少年行四首(其二)》

唐代: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5、《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译文: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4.谁有年少轻狂的古诗词

侠客行

作者: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作者: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kòng:有嚼口的马络头。)。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sǒu)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冗rǒng从:散职侍从官。)。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hé)弁(biàn)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关于年少轻狂的句子诗句 1.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

【伴云来·天香】(宋——贺铸)

烟络山林,

山沈远照,

逦迤黄昏钟鼓。 ^

烛映帘栊,

蛩催机杼,

共苦清秋风露。 ^

不眠思妇,

齐应和几声砧杵。 ^

惊动天涯倦宦,

①①岁华行暮。 ^ ①:‘侵’之‘亻’旁改‘马’旁

当年酒狂自负, ^

谓东君以春相付。 ^

流浪征骖北道,

客樯南浦, ^

幽恨无人晤语。 ^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

好伴云来,

还将梦去。

2.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年少轻狂”的诗句有: 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3.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

8.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1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2.今日长樱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3.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3.有哪些描写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诗句

1、《少年行二首(其一)》

唐代:李白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译文: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应结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结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请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2、《少年行二首(其二)》

唐代: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译文: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

3、《少年行四首(其一)》

唐代: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译文: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相逢时意气投合为君痛饮,骏马就拴在酒楼下垂柳边。

4、《少年行四首(其二)》

唐代: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译文: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

5、《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代: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译文: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4.年少轻狂的古诗词

将进酒

〖唐〗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找一起在年少轻狂时的爱的好诗歌,句子谢谢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恋的是缠缠绵绵的情 为伊消得人憔悴,念的是。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燕子楼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赠婢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西江月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姻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斜人静.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荥迥,借问一枝如玉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忆帝京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

6.不在年少轻狂的句子

成长的过程,当一个人渐渐长大,被岁月磨平棱角而变得成熟,此时你是不是还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或是你早已给自己的人生制定了计划且已完成的其中的些许计划。

1、那时我们年少,不会寂寞,一个人看着世界微笑。

2、谁曾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暖和了惦念;谁又从谁的雨季里消散,泛滥了眼泪。

3、只愿生命如此静好,待到有一天华灯初上时,窗边,灯下我们仍可以笑看曾经的年少轻狂!

4、只因那时年少,总把未来想得太好,原来别人的故事都只是参考。

5、心痛过后才慢慢明白,原来曾经的那份执着只是年少轻狂,原来曾经的那份纯真只是幼稚,原来曾经的爱恋只是注定会输的一场游戏。一个人呆立在窗前许久,看夕阳西下,美了剪影,碎了的心,让时间慢慢拼凑……

6、曾经的年少轻狂已成为过往,那些憧憬的浪漫早已随着时光消磨而消散,一起都将归于平静。不再拥有那些虚无的幻想,那醉人的原野,清香的佐酒,美味的佳肴,夕阳西下的晚霞。每个属于我们年龄阶段的奢望都将远去,面对的依然是生活中那些琐碎的零零散散

7、隔云隔水两茫茫,故人寄何方。记得前尘旧事,几许年少轻狂

8、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在半路改变了方向,无数次的离开和相聚之后,年少轻狂变成蝴蝶般飞走,最终绝望地停留在永远无法过境的沧海。

9、只要曾经年少,每个人都会在心底深处为逝去的青春留一点柔软。在沧桑流年的某个间隙,眼中会忽然掠过一缕莫名的黯淡,在似曾相识的风景前,心头会蓦然升起一股无名的惆怅。但这些黯淡与惆怅,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和那些记忆中的人重逢。过去的光阴就是过去的光阴,不可能再回溯,往日的朋友就是往日的朋友,只在记忆里美好。

10、花开是一幅鲜艳的美丽,花落是一束凋零的孤寂,笔染沧桑,内心悲凉,文字又能否奏出跳跃的乐章,逃不脱年少轻狂,走不出尘世熙攘,耐不住寂寞流光,话不尽的惟有孤独凄凉……

11、烟花易冷,岁月难求。看几度红尘来去,遥阙深里何处才是当时年少?

年少轻狂,只为追求理想。豪情万丈,只为缔造辉煌。携手并进,誓言创造奇迹。不离不弃,患难生死与共天涯海角,相拥天长地久

《友谊时光》潘高远

因为年少轻狂

我们错过了那么多本应该共享花开雪落的时光

分离总会让人想起曾经的快乐与哀伤

一抬头惊喜地发现原来你们都还在身旁

听你们描绘繁华的景象

脚步便不再彷徨

看你们泼墨梦想的崇尚

失落但不再绝望

如果再美的相遇

都要以分离收场

那么一切注定是不能言说的伤

让我想隐藏 却欲盖弥彰

都说时光会教人遗忘

说过晚安就是天亮

可是黑夜那么长

没有你们善良的信任

我要如何抵御前途的风霜

没有你们缝补翅膀

该如何继续飞翔

可你们在我流泪之前教会了我坚强

教会了我成长

教会了我再沮丧也不放弃和退让

曾为我画未来的模样映着落雪的窗

生命再荒唐也不凄凉

因为记忆是有你们的过往

像夏季里最繁荣的香樟

微醺了青春梦一场

我想我们都不会遗忘

无助时向人海眺望

偶遇你温暖的目光

会让我想象

有种友谊可以和地久比天长

王勃诗歌创作风格

导语:对于王勃,我们的基本了解是他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歌非常经典,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王勃的诗歌创作风格吧!

对于王勃诗歌的风格,历来评论不一,意见纷纭,但综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王勃诗歌的风格以“绮丽”为主,如宋代王应麟说王勃诗歌具有“江左卑弱之风”;南宋词人刘克庄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元代辛文房说王勃诗歌风格“属文绮丽”;明代张逊业也说王勃“富丽径捷,称罕一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王勃“文章钜丽,为四杰之首”。近代学者也有不少人认为王勃诗歌深受梁陈浮靡之风的影响,其风格仍可用“艳丽”二字来概括,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四杰,也是承袭了梁陈的风格的”;这里所谓“绮丽”中的“绮”指的是词藻运用的繁富,“丽”指的是语言色彩的华美,这种人仅从语言形式上去观察,更何况王勃等四杰的诗歌,有“浓妆”也有“淡抹”,这种人的评论不免失之偏颇。另一种观点则注意到王勃等人诗歌内容上的感情基调,如王明居在《王勃诗歌风格发微》中指出:“其(王勃)主导风格则可用‘雄放刚健’四个字来概括,而其‘柔润富丽’的特色则居次要地位。”王先生从“风骨”的角度评论王勃诗歌的风格,无疑比前一种意见高明得多。正像前一种人只看一个人的衣着,王先生才注意这个人的气质一样。但是王明居先生没有注意到王勃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执之一端,也失之于偏狭。

一个人生活轨迹的急转,会使这个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巨变,这差不多是中国文学史中的常见现象。王勃一生以革除官职,赶出沛王府为转折点,以此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迥然不同,前期的诗歌可用“雄放刚健”四字概括,后期诗歌的风格主要是“苍凉沉郁”。下面拟从王勃的思想和创作的变化上作粗浅的探讨。

王勃出身于“以儒辅仁”的儒学世家,其祖父开创的“河汾之学”系隋末唐初北方儒学重要分支,是王勃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兄弟多文学之士,其父督促又早,故“六岁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十五岁作《上刘右相书》,刘右相“见面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作为年少才高、聪颖早慧早年得志的诗人,其胸中蕴聚的功业志向与进取精神就不可能不在诗文中表露出来。这种自负心态在自荐文中表现得很突出:“伏愿辟东阁,开北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使得披肝胆,布腹心,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指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以至被人讥为“浮躁浅露”,至今还有人这样评论王勃。其实,像初唐四杰及半千等少年才子锋芒毕露,缺少“恭谦让”的气质,贬之者讥为“浮躁浅露”,誉之者完全可赞曰“雄放刚健”,正如“狡猾”和“机智”一样。

某种思潮、文体、文风的兴起,都是朝代的产儿,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金猴。考初唐,李世民自是英雄胸襟,从政治经济上较快地驱除隋代积弊,出现了史称盛世的“贞观之治”,但在思想文化战线,不仅没有根除齐梁的“宫体诗”的污垢,反推其波而助其澜,当四方平定之后,也吟风雪,弄花草,戏作艳诗“殊无丈夫气”,上行下效,朝阁重臣,也时有侧艳之篇,皆淫靡之音。高宗朝,歌功颂德“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又风靡文坛。诗歌变成了统治阶级卖弄风流文雅的消遣品,帮闲文人邀宠取荣的工具,与国力强盛,经济上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王勃等四杰向淫靡浮艳之风宣战,高倡改革,是顺乎时代,应乎潮流的,更何况王勃的前辈已从各个角度,批判了淫靡文风,如其祖父王通持“贯通济义”的思想角度,批判六朝诗文“傲、治、碎、诞、淫、繁、捷、虚”。⑿魏征等从史学的角度,说六朝“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⒀。这些都为王勃等人的诗歌改革开了先河,扫除了不少障碍。诗文方面,前人虽也有批评齐梁体的:“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竟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⒁,诞但缺乏实践构建。王勃的兄弟们“磊落词韵,铿锵风骨”⒂,“亦一时之健笔焉”⒃,但缺乏理论支撑,皆不成气候。唯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和《平台秘略论??文艺三》中,树出了“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的旗帜,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证实理论,又有一时俊彦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鼓舞其心,发浅其用,八宏驰骋于思绪,万代出没于毫端”⒅“遂使繁综浅术,五藩篱之固”⒆,“翰苑豁如,词林增峻”,遂成局面。

王勃多次以“气横霜暑”,“气凌云汉,字挟风霜”作为文学评论的标准,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在诗歌中显现的,其一《腾王阁》诗:

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仅八句,却展现了画栋上云彩的升腾,朱帘外山雨降临,潭里悠悠的.闲云,槛外滚滚的长江这样无限的空间和物换星移的绵长的时间,在此壮阔的背景下,凸现了高耸入云的腾王阁的雄迈气魄,虽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的感慨,难掩雄放刚健的气概,所以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赞王勃“龙文虎脊皆君驭”,这里的“虎脊”就是雄放刚健风骨的另一种称法。

其二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五言律诗是一篇见习的送别之作,但完全背离了宫廷风格,具有了雄健风格的明确的建构意识。首联以“城阙”与“五津”对举,是对别后空间格局及隔断距离的预设,为诗意的衍进张力。颔联和颈联,也一改宫廷诗的景事的罗列与辞藻的比类,而充盈着情、意,由两人的处境和共同的感受,进而以心理的力量把“天涯”之遥缩短为“比邻”之迩,表现了“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豪迈意境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尾联一扫“临岐洒泪”“黯然销魂”的传统惯例,瞩望于心灵的相通,互勉于前程的展望。八宫体诗繁缛的描写性变为抒情体朴素的表现性,一洗悲酸之态,充满昂扬之情,雄放刚健,意气风发,给人以风发向上的力量。

这种风骨,直接开启了盛唐诗风。

唐中宗复位,即着手清除武后党羽,许多新贵也乘机排斥异己,卷入政治旋涡,不少杰出诗人也都随之升沉浮降,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宋之问、沈全期等人由于各种缘故而被贬逐远方。这对以建功立业为怀抱的这批诗人,自是严重的挫折和残酷的打击,也使他们的诗风为之一变,如沈全期被逐驩州时所写的诗歌,风格与宫廷时截然不同,显示出幽怨、绝望乃至愤懑。王勃由于佛学和叔祖王绩隐居思想的影响,表现得不那么强烈,但由“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的勃勃雄心,竟至于坎坷失志,流离岁月,羁荡山川,感慨和不平是难免的,诗风的转变也是自然的。

宫廷中盛行斗鸡,王勃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高宗认为是兄弟之间“交构之渐”,王勃被革除官职,赶出沛王府。这对王勃的仕途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说:“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在任虢州参军时,又发生了“匿杀官奴曹达”的冤案,以触犯大唐法律被判死刑,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幸遇大赦,仅去官职,其父也受牵连而远迁交趾令。他在《冬日羁游汾阳送韦少府入洛序》中说:“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地,丘园有括囊之所。山中事业暂到渔樵;天下栖迟,少留城阙。忽逢萍水,对云雨以无聊;倍切穷途,托形骸而何托!”这正是他穷途末路,绝望悲凉的自我写照。正是这种人生遭遇,才使得王勃后期的诗歌大多带有苍凉悲郁的风格,试看在蜀中写的两首送别诗: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路,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州。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哭,还望独潸然。

薛华是唐开国重臣薛收之孙,从《序》中看,第一首诗当作于锦州,两位少年才子漂泊他乡,其感触自不待言。作者用“穷途”“遑遑”“悲凉”“凄断”“同漂泊”“共辛苦”“梦中人”营造了苍凉的氛围,表达了浓郁的心情。第二首前半部分用风物涂抹出浓黑苍凉的夜色,后半部分直抒胸臆,表达了沉郁的别情。与前期长安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已经完全没有了激昂慷慨,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变成了“穷途唯有哭,还望独潸然”了。

还有一些别离诗,如《寒夜思友三首》之一:“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月夜调鸣琴,相思此何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之二:“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如此寒。”《别人四首》其四:“霜华净天末,雾色笼江际。客子长畏人,何为久留滞。”都显现出苍凉冷落,凄苦沉郁。不仅别离诗中,即使是其他题材的诗中,也多充盈着这种诗风。如《上已浮江宴韵得遥字》:“上已年光促,中川兴绪遥。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诗中游宴之初,作者尚有兴致,而游宴之中,忽生悲凉。情思所以变化得如此迅速,是因为波涛和潮汐的不平静,引起了作者世路艰难的感慨。又如《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前两句以长江滞悲喻旧念之深,后两句则以苍凉的山景着意点染,烘托诗人愁旅思归之情。再如《易阳早发》:“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峯形。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诗中以空冷苍凉的意象幽约地传导出诗人仕途的挫折与旅途艰辛的隐曲的情感意绪。

以上两方面是对王勃前后两个时期诗歌风格初步探讨。对王勃的诗歌风格,论者如云,间或有谈到诗风转变,但仅从“题材进一步丰富,内容进一步充实”“脱离宫廷的狭小范围,走入江山与塞漠的广阔天地”方面入手。本人末学后进,不惮冒昧,提出浅见陋识,望行家不吝指正。

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

1、青年时期:《汉宫春·立春日》。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时,当时作者刚刚成家。此词可能是作者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此词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触,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2、青壮年时期:《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荐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词人临亭而立,远看巍巍青山,胸中思绪不免激荡,万般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中年时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4、晚年时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扩展资料

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除邓友梅.蒋子龙.梁晓声.张贤亮.贾平凹.张抗抗.池莉外,当代还有哪些小说家比较优秀?

洪峰、余华、格非、

叶兆言、林白、陈染、

史铁生、陈忠实、张洁、

方方、张炜、张承志、

王蒙、从维熙等等等等。

另外,你的当代是指现在还活着的还是指1945年至今的?

如果是后者,更多。

更多资料见此:

阿城(男)(1949- )

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

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1979年回

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1984

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 期),引起广泛关注,

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小说《树王》、《孩

子王》相继问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

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

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

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

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

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海外

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有不少杂感散文作品发表,

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蒋澄海,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自五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

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

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修绘画。1932年回国,

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 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5年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

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主编

《诗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华北联大文学院副院长、华北大

学第三部副主任等职。1949年随军进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

中国文联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

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调往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1979年平反。

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他的早期创作《大堰

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

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

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

情,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并使他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

5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

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

定。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

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

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来的歌》、

《彩色的诗》、《雪莲》、《域外诗集》等。其中,《归来的歌》和

《雪莲》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另外著有理论集《

诗论》、《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等。译作有凡尔哈仑《原野

城市》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

艺术最高勋章。

巴金(男)(1904- )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

辉等。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会的英文

补习学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业学校。在学期间,接受“五四”

新文化洗礼,并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这构成了他前期创作的

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

的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此后20年,他创

作、翻译了大量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品。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

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干校”回上海。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

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

的生存悲剧,发表了《寒夜》、《憩园》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

的作品,为后来的批评界更为推崇。50年代开始从小说创作逐渐转向

散文创作,跟随政府号召写新题材、新主题,写出了不少遵命文学,

丧失本来的艺术个性,但也有像《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这样

在当时独具一格的报告文学集。经历“文革”后,思想又有了新的认

识,感情更内敛,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

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该作1989年获

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的追求,

常年卧病在床却笔耕不辍,近年仍继续他的“随想系列”的创作。享

有广泛的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获法国

“荣誉军团勋章”.1990 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

洲文化奖特别奖”.

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笔名屈铁、行者、八戒、赵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学校后,曾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员和

编辑工作。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参加文学研究会。1926年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国,参加左联。后在

南京交通部任职。抗战爆发后,在“孤岛”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曾主编《译报》、《译报周刊》、《民族公论》等刊物。1941年去印

度尼西亚。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二处副处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

总编辑。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1954年

修订出版文艺论著《文学论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

艺报》、《人民文学》发表杂文,提倡人道主义文学。其中《况钟的

笔》、《论人情》传诵一时。部分编辑出版为《遵命集》。还创作了

历史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等。在50年代反倾运动中,因提倡

“人性论”遭批判和撤职处分。1960年又被指为修正主义再受全面批

判。晚年从事东南亚历史研究工作,编成《印尼史稿》。“文革”中

被迫害至疯而死。

白桦(男)(1930- )

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1938年因日军占领信阳逃难,1939年

父亲被日军杀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阳师范艺术科。

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开始文学创作,诗歌处女作发表在信阳的《中

州日报》。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原野战军宣传员。1952

年调任昆明军区创作组长。1955年调总政创作室。1958年因《森林里

的故事》被划为右派,开除军籍、党籍。后在上海当钳工3 年。1961

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1964年重返军队,任武汉军区创作员。“文革”

期间曾在新疆度过数年。1979年恢复名誉。1985年转业,调中国作协

上海分会。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

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边疆时期出版诗集

《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之歌》,长诗《鹰群》、《孔雀》,小

说集《边疆的声色》、《猎人的姑娘》等,以单纯、明净的热情将斗

争生活与边疆风物融汇一体。1977年开始文革后的创作活动。著有诗

集《情思》、《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等,小说《远方有个女儿国》

等,电影剧本《苦恋》(与彭宁合作)、《今夜星光灿烂》、话剧

《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其中诗歌《春潮在望》获1979-1980年全国

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言《没有

突破就没有文学》,引起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共鸣。他的后期作品尖锐

地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引起较大争议。1981年,电影

《苦恋》受到批判,但仍坚持创作不止。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

多的能进行多种文学体裁创作的作家。

残雪(女)(1953- )

原名邓小躬。原籍湖南耒阳,出生于长沙市。1966年小学毕业。

四年后,进长沙一街道小厂当铣工十年。后为服装缝纫个体营业者。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参加中国作协。出版有小说集《天堂里

的对话》、《黄泥街》,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锋”

色彩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

思》等在读者和批评界中反响颇大。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形式

上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影响,以臆想、梦呓的手法组织神秘荒诞的

叙述氛围,造成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小说有一种对人性

丑恶的近乎残酷的透视力,对人类生存的悲剧本质进行无可保留的暴

露,表现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曹禺(男)(1910-1996)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

中学,是南开新剧团的活跃分子。1926年发表没有引起注意的处女作

《今宵酒醒何处》(中篇小说)。1929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

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雷雨》

(《文学季刊》1934年1 卷3 期),复杂的戏剧冲突和卓越的艺术魅

力立刻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后因故辍学,开始

教育活动,先后在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大学、南

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处任教。在《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

《原野》等多部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立了其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

地位。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写了《蜕变》、《北

京人》等作品,并改编巴金的《家》,都获得了广泛好评。1946年应

邀赴美国讲学,同年底回国。1947年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任教,

在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工作。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第

一届中国文联常委,后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院长。建国后,积极参与党领导的各项文艺运动,写过一些迎

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创作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多

幕话剧《明朗的天》,在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剧本一等奖。

1960年完成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剧《胆剑篇》(与梅阡、

于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在人艺门房工作。1978年完成

受周恩来委托的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王昭君》,在庆祝建国三十

周年献礼演出中获戏剧创作一等奖。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

常委、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

行主席等。总的来说,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成就突出,是中国现代话剧

成熟的标志。然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因多应时事、政策而作,受各种

限制,没有取得前期作品所达到的成就。他吸收了传统戏剧和西洋戏

剧的双重营养,善于应用各种创作技法,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

物心理的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戏剧氛围的诗化处理更是其剧

作独具一格的要素。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是其剧作的永恒主题,也

使得他的剧作的艺术生命长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雷雨》等剧作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为底本的电视、电影作

品也不断出现。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1、约翰·德莱顿

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主要作品有《时髦的婚礼》(1673)、《一切为了爱情》(1667)、《阿龙沙与施弗托》(诗作)、《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等。

他也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他通过戏剧批评和创作实践为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玄学诗人一词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在欧洲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2、蒲柏

全名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年5月22日 - 1744年5月30日)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过学,从小在家中自学,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

3、约翰·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1]

1625年,弥尔顿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大学毕业后又攻读了文学6年。1638年,弥尔顿到欧洲游历。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弥尔顿毅然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并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弥尔顿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扩展资料:

蒲柏写作风格

蒲柏的诗多用“英雄双韵体”。他的许多词句写得工整、精练、富有哲理性,有些诗行几乎成为格言。

1725年,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重新编辑,用当时的标准衡量,作了不少改动,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他又写了《群愚史诗》,把批评他的人描写成“沉闷女神”的宠儿。

17世纪30年代他计划写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但只完成一部序论:《人论》(1734年)。 1735年,他写作了《致阿巴思诺医生书》,讽刺了身居高位,逍遥法外的道德败坏者。

现代著名诗人有哪些?

与无尤:本名范彦芳,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中体诗开创者,在哲学、文学、家庭教育学、市场竞争学等领域皆有建树,被誉为“千年解老第一人”、“中体诗之父”。代表作:《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中体诗论与诗集》等。

与无尤的诗大气磅礴,隽永深刻,题材广泛,发人深省,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艺术特色,颇有李白和陆游之风。在“诗词早已被唐宋写完”的悲观舆论下,在“传统诗词已经过时”的严峻形势下,与无尤如一颗明星,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华诗歌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