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为什么没名(诸葛恪为啥被杀)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诸葛恪为什么没名,以及诸葛恪为啥被杀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少知名是什么意思?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大儿子,年少的时候就有名声。

诸葛恪很聪明,应辩能力又好,从小就以神童著称。而且他老爸诸葛瑾就是当地东吴的名臣大官,叔叔诸葛亮又是蜀汉最牛的人锦上添花,成就了他的名声。

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一落千丈,为何甚至引来杀身灭族之祸?

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一落千丈,引来杀身之祸是因为诸葛恪为人蛮横独断专行,听不得别人的劝谏,还轻视敌军发现错误了之后还肯承认,置二十来万士兵的性命不顾,逼得身边的良将不得不投靠曹操,而又有心的将士杀害取而代之

诸葛恪是东吴孙权身边的权臣也是诸葛亮的侄子,自小就聪明伶俐,因为父亲诸葛瑾效劳于孙权,诸葛恪也就子承父业为东吴效劳,主要负责辅佐太子孙登,但是陆逊死了之后诸葛恪就接任了大将军的职位并且率领他的士兵。在三国时期,诸葛恪为了尽快取得北伐的胜利,不顾众将士的反对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往北进军,但是他底下的将士确实怨声载道,因为他们刚刚在合肥的新城经历了严重的惨败,然而诸葛恪并没有对此战役的失败有任何的反省,反而变本加厉,这次又不管不顾的前行北伐。

新城战役可以说是诸葛恪人生当中最大的黑影,率领二十万的大军却敌不过敌方的三千来人你,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新城。事情是这样的,东吴大军攻打新城的时候,天气特别的炎热,再加上士兵每日作战特别疲惫,于是军中就爆发了严重的瘟疫。下面的士兵来禀告的时候,诸葛恪并没有当真,而是认为士兵是为了逃避出战而找的借口。但是每日都有士兵前来禀告军中死亡的人数并告知大多死于瘟疫,诸葛恪听后大怒说道:“谁再敢说瘟疫我就砍了他的脑袋”。为了保全自己于是就没有人再提此事。

后来诸葛恪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变得特别的焦躁,身边的心腹给他提意见却被夺了兵权,于是心腹愤怒之下投靠了曹魏并告知诸葛恪的情况,曹魏于是趁机攻打东吴,诸葛恪打败退兵,但是因为瘟疫,东吴还是失去了很多的士兵。现在诸葛恪又不顾劝谏执意要北伐被有心人孙峻知道之后为了代替他的位置联合吴王孙亮趁机杀了诸葛恪以及他的家人。

号称比诸葛亮还聪明的诸葛恪为什么最后落得满门被诛?

封建社会,侯爵的爵位通常都是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才继承的。但是,如果哪个人,父亲还健在,自己就被封了侯爵之位,那么,就证明这个人非常的不一般。要么他有着过人的才能,要么他非常受皇帝的赏识。而历史上的诸葛恪,就是这么一个人。

诸葛恪得到皇帝的赏识,不仅很早被册封,连地位都很尊贵。而且,这样的破格册封,足以展现其过人之处。但是,也有人看出,诸葛恪虽有大志,却才能不足。因为过于自大的性格,所以,日后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有这样的“火眼金睛”,提早预料到诸葛恪的结局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诸葛恪的才能。诸葛瑾是诸葛恪的父亲,长得一张大长脸,有点像驴。有一次,孙权在会见群臣的时候,命下人牵了一只驴上殿,并且,在驴的头上贴了一个名签,上面写着诸葛子瑜的字样。诸葛恪见状,连忙下跪,说道:“请主公赐给我一支笔,让我在这名签上加两个字。”孙权同意了,给了他一支笔,诸葛恪起身在名签上写了“之驴”两个字。

周围的群臣见状,都哄堂大笑了起来,孙权也甚是欢乐,便把这只驴赐给了他。没过几天,孙权又见到了诸葛恪,于是,问他:“你的父亲,跟你的叔父相比较的话,谁的才能更胜一筹?”诸葛恪回答道:“我的父亲更厉害些。”接着,孙权追问其原由,诸葛恪回答说:“因为,我的父亲知道要为谁做事情,而我的叔父却不懂,所以,我的父亲更好一些。”

孙权听后又是一阵大笑,后来,让诸葛恪给大家依次敬酒,酒到了张昭面前的时候,张昭已经有点醉了,便不肯再多喝。于是,他对诸葛恪说:“给老人敬酒不应该这样敬。”孙权接着说道:“如果,你有足够的理由来反驳张公的话,那么,他就喝了这酒。”

于是,诸葛恪反驳道:“以前,师尚父九十多岁的时候,还挥舞旗帜,领兵打仗杀敌,都没说自己老了。现在,并没有打仗,只是吃吃喝喝,张公怎么能说自己老了呢?”张昭听了诸葛恪的话,顿时哑口无言,只能乖乖把眼前这杯酒喝掉。

此外,还有一次,蜀国的使臣来到朝内,群臣都来会见,孙权对来访的使节说:“我的爱卿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后告诉你们的丞相,给他送过来一匹好马。”诸葛恪听后立马下跪谢恩。孙权说:“这马还没送到,你就着急谢什么恩呢?”诸葛恪回答道:“蜀国是陛下在外的马房,今天陛下您发了话,那这马就一定会送到,我怎么敢不谢恩呢?”

以上这些事情,都发生在诸葛恪较年轻时期。

诸葛恪凭借司马昭战略指挥的失败,取得了东兴之战的胜利,一时间名声大噪,气势非常嚣张,权倾朝野。后来,他又发动了合肥新城之战,但是,这次战斗却没有之前那么顺利。诸葛恪率领了十万大军,耗时三个月,却依旧没有攻破只有四千人的新城。再加上,天气炎热瘟疫爆发,东吴的将士死伤惨重。

面对这个局面,有人提议撤军,但是,诸葛恪不仅不听从他人劝告,还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进行打击,甚至,砍杀大将,滥杀无辜。

紧接着,他还重整军队,准备再次讨伐魏国,希望通过建立新的功勋来掩饰自己的失误。最终,诸葛恪的这种行为,不仅招来了东吴众臣的反对,还被孙竣用计策给害死了。诸葛恪这种耍小聪明的做法,之前就有人看出来了,并断言其成不了大事。

这些人分别是他的父亲诸葛瑾、叔叔诸葛亮、同僚羊衜以及吴国的虞喜。

接下来,先来看看诸葛亮对诸葛恪的看法:

诸葛恪的思维敏捷,颇有才气,孙权了解他的才能,想对他委以重任。于是,让他代替徐详做了节度使,主要管理军用物资,军粮。诸葛亮知道此事之后,便给陆逊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的哥哥现在岁数大了,而我的侄子太粗枝大叶,做事不够细。像军粮这样事关军队存亡的大事,交给他来管理,我觉得不妥。虽然,我人在蜀国,但我依旧希望您能在大王面前,把我的这份担忧告诉他。”

那么,父亲诸葛瑾是如何评价诸葛恪的呢?

东吴时期,丹杨郡的偏僻地方,常有盗贼出没侵扰百姓,但是,由于地势险峻,民风彪悍,东吴政权一直没有对这片地区进行过有效的治理。于是,诸葛恪便想上丹杨郡做太守,且夸下海口,说自己三年之内就可以征到四万武士。

当时,东吴的众臣都说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但是,诸葛恪却多次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并最终得到了孙权的认可。而诸葛瑾也认为自己的儿子在吹牛,不禁叹息说:“靠诸葛恪兴旺我们家,怕是不可能了,搞不好还会给家族带来灾祸。”

最后,再看看同事羊衜对诸葛恪的看法:

诸葛恪以前给太子孙登当过侍讲,太子让胡综做《宾友目》,其中,就提到了诸葛恪,有这样的表述:“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但是,当时同在太子宫内任职的羊衜,却在私下对胡综的表述进行了反驳,说诸葛恪才能不足。

此外,在《世林》中还写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孙权重病期间,下诏让诸葛恪辅佐太子治理朝政。但是,大司马吕岱却好心劝诫他,说:“世间处事艰难,做事之前应该十思。”诸葛恪听到此话非常不高兴,说:“以前,季文子说过要三思后行,孔子说过要再思,你让我十思,是在讽刺我蠢笨无能吗?”面对诸葛恪的这般斥责,吕岱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事后,虞喜对此事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诸葛恪即将接受的是治理国家的重任。作为人臣,要帮着皇帝处理国事,可以说,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日理万机这样的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告诫其了解自身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给予的意见或者建议,难道不对吗?

再说,吕岱是国家的重臣,元老级人物,足智多谋深谋远虑,他的话肯定是经过周全思量才说出来的。但是,诸葛恪却一口回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才能不足,不具备沉稳的性格和随机应变的才智。所以,最后诸葛恪落得个被设计害死的下场,也是意料之中。

其实,这些人说的一点也没错,诸葛恪的确喜欢耍一些小聪明。所以说,他聪明有余,大智不足一点儿没错。而且,诸葛恪的这些小聪明,只表现在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小事情上。

当初,他要治理州郡,动荡不安的时局是很难处理的,但是,在他口中却如同儿戏一般,轻描淡写的就可以解决。并且,其父亲对于他这种不知深浅的行为表现出非常担心。

此外,这些跟诸葛恪很亲近的人,不仅对其评价不高,还不看好他。而这,主要是因为诸葛恪并没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处理政事、大事上,只是善于耍一些小聪明,做些文字游戏。正经事上不用功,净弄一些旁门左道的事,所以,这样的人想要有所作为,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诸葛恪性格不那么轻浮,能像其父亲那般谨慎,或者像其叔叔那样务实,最后,怎么可能落得身败名裂、满门被诛的下场呢。

诸葛恪的事迹_诸葛恪有什么故事

诸葛恪字元逊, 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 三国 时期的东吴权臣,那么你知道诸葛恪有什么 故事 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诸葛恪的 事迹 ,希望能帮到你。

诸葛恪的事迹

世人只知道诸葛亮,聪明绝顶,一世英才。但却鲜少有人听过诸葛恪的名字,那么诸葛恪是何许人呢,他有什么样的成就呢?

诸葛恪,与诸葛亮一样,都是复姓诸葛,是为同宗同源。并且他们还有一层亲戚的关系,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子侄,其父是诸葛亮的兄长。

那么众人可能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诸葛亮闻名于世,但诸葛恪却不怎么出名呢,他是不是愚钝不堪,或者是朽木不可雕?其实,诸葛恪的才智比起其叔父诸葛亮,也只是稍有逊色而已,从人物性格来看,诸葛恪还是极其聪明的,而且应变能力超级强, 口才 也是继承了诸葛家族的先天遗传,才思敏捷,口若悬河。其性格中的急智从一个 小故事 中便能充分看出,那便是诸葛恪得驴。

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诸葛恪拜在孙权的麾下,效忠于吴国。一天,外大臣发现了一头驴子,其 面相 与诸葛恪的父亲极为相似,大臣便把这头驴牵来给孙权看了下,孙权也觉得十分相似,便在一次宴请内臣聚会的时候,命人将此驴子牵出来,有人恶作剧在此驴子的头上刻上了诸葛恪父亲的名字—诸葛子瑜。

一般人可能看到居然有人把自己父亲的名字贴在一头驴的脑门上,肯定会恼羞成怒拂袖而去。但诸葛恪确实十分冷静地要求孙权能否赐笔给他,让他在这驴子的脑门上加上两个字,得到孙权的应允后,诸葛恪便将之驴两个字加上去了,通过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诸葛恪的聪明才干不在诸葛亮之下。

诸葛恪的介绍

诸葛恪,字元逊,三国时期的人,效忠吴国,一生侍奉吴国的两位君主,孙权和孙亮,一生立下不少功绩,也算是立下汗马功劳

诸葛恪从性格层面来看,是一个情商 智商 俱高之人,最难得是此人还颇有胆量和见识,有一定的责任心,但随着功劳的累计,军功的上升,诸葛恪也慢慢开始骄傲放纵起来,自恃有功,便开始冒进攻魏,但一次次的失败却没能够给诸葛恪带来 经验 和教训,反而导致诸葛恪专权蛮横,最后作茧自缚被孙亮设计杀害。

诸葛恪从军功层面来看,他帮助东吴平定了山越,居功至伟。在山越之战前,诸葛恪不被任何人看好,多数吴国大臣觉得,山越之地,乃是蛮夷悍匪盘踞之地,光靠朝廷的武力去攻克他们就是很难得了,就算能攻克下,朝廷也会损失很多兵力,再者这些土匪们虽然是野蛮,但个个却都是硬脾气,不愿意轻易臣服于吴国,所以当诸葛恪提出平定山越的建议之时,就连他的父亲也觉得此子这个 决定 不会给吴国带来任何的好处,反而会诸葛家族带来无穷无尽的灾祸。事实胜于雄辩,诸葛恪军纪严明,治军有方,经过几番苦战终于收复了山越贼人,并 成功 让他们臣服于吴国,最后被收编为吴国的军队,成为勇猛的吴国将士。

诸葛恪从文治层面来看,也算是智谋过人,算是吴国中后期时代的治军人才。

诸葛恪的轶事

一次宴会上,孙权看诸葛恪年龄小,叫他依次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面前,张昭不喝酒,说:“这样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吧?”孙权对诸葛恪说:“你能不能找个恰当的理由出来,让张公喝下这杯酒呢?”诸葛恪端着酒杯对张昭说:“吕太公90岁的时候,还手拿兵器指挥部队作战。现在打仗时皇上考虑到你的安全,让你在后方;聚会时考虑到你的地位,总是请你在前面,这难道不是尊敬你吗?”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另一次聚会,有只白头鸟飞停在宫殿前。孙权随口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答:“这是白头翁。”张昭年龄最大,满头白发,怀疑诸葛恪在戏弄他,说:“从来没有听过有鸟叫这个名字,如果有“白头翁”,那诸葛恪能再找出一只“白头婆”吗?”诸葛恪答:“不是所有鸟的名字都能成双成对,有种鸟叫“鹦母”,辅吴将军能再找出一只“鹦父”吗?”张昭不能回答。

另诸葛恪还有智对南阳人 韩文晃之逸事。

诸葛恪号称比诸葛亮还聪明,为什么却落得满门被诛的下场?

诸葛恪受命辅佐年轻的皇帝,成为了侍郎。同一个姓是诸葛亮,他也是一个面临危险的孤儿。诸葛亮和诸葛恪的命运截然不同,诸葛恪刚刚掌权,他多次未经许可诉诸雇佣军活动。他也没有在法庭上给自己的大臣们面子。甚至年轻的皇帝也对他非常不满。你可以想象他会怎么样。可以看出,诸葛恪一生只有很少的智慧,却没有很大的智慧。所以他的死也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诸葛恪的死都与他自己的处事方式有关,诸葛恪却没有什么大智慧。孙权曾经问诸葛恪,谁最有能力,你父亲还是你叔叔,每个人都知道诸葛亮比诸葛瑾好,但是诸葛恪说:当然是我的父亲。孙权笑了,因为他知道和谁一起工作。只能说诸葛恪的奉承是好的,这真的没有任何意义。少年时成名后诸葛恪非常骄傲,不会瞧不起不如他或比他好的人。很明显会引起这样的蔑视。

强大的诸葛恪已经成为一人一万人以上的头号人物,甚至连小皇帝孙良都给他三分。诸葛恪果然不辜负孙权。他以极大的仁慈努力治理国家。他不仅免除了许多劳动和税收,还赦免了在逃的罪犯。事实上,许多罪犯被迫逃离,因为他们付不起税。他在许多事情上对普通人很仁慈,几年后,他成为百姓非常爱戴的人物。

因为诸葛恪的成长环境太优越了,他从小接受孙权的训练,并没有遭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对任何事情都太自信,而且个性倔强。青少年成熟的太早,但使他的情商几乎没有提高。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了他的失败和固执,刚刚看到民众对自己的喜欢,自己就膨胀的不得了。

被孙权视为“托孤大臣”的诸葛恪,为何却被叔叔诸葛亮却看不起?

作为官二代,三国时期的诸葛恪绝对称得上才子。为什么?人家不靠父母,不投亲戚,凭着自己的能力独受孙权垂青,甚至被其视为“托孤大臣”。可如此能干的他,为何在世人眼中却只是小聪明,甚至被叔叔说成志大才疏,日后必败呢?

诸葛恪是著名的三国神童,年纪轻轻就备受孙权看重,将他看作“托孤大臣”

诸葛恪除了有着显赫家族之外,自身也有一定的能力,不但会武术,还善计谋,小小年纪便出道了。当时孙权“面试”诸葛恪的时候,出了这样一道题:“你的父亲与叔父,哪一个更厉害?”

显然这是不好回答的一道题,不要说诸葛亮之才智天下闻名,只是站于诸葛恪的叔父这个角度,就很难让他对比。但人家诸葛恪却极淡定:“还是我父亲更好一点。”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后面有说明:“我父亲知道为谁效命,而我叔父却不懂。”言下之意,以当时天下之势,为东吴出力的才是识实务者。

孙权一听,心里那叫一个高兴,这个考生不但会思考还非常会说话,恭维话讲得一点都不浮夸!所以,诸葛恪一出仕,便被封了个骑都尉的官职。这一官阶可不低,按古时候文官品级的话,应该有五品了。

不仅如此,诸葛恪还仗着自己的口才出众,睿智博学,成为了东吴太子的宾友。这就是交上高阶为友了,自然他的官路注定平步青云。所以很快就成了左辅都尉,约为三品的样子吧,诸葛恪升得够快。

当然,如果说这些都来自于小聪明,似乎对诸葛恪有失公允。人家的机警与应变能力都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东吴接待蜀汉特使费祎。孙权为了彰显自己的傲气,让手下都不要起来迎接费祎。

费祎进到厅内,看看大家都自顾吃东西,并不起身。便当场作诗一道:凤皇来翔,骐驎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

这就是文人,说脏话也不吐脏字。孙权等人一听傻掉了,大家正面面相觑,诸葛恪却开口了:爰植梧桐,以待凤皇,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

这让费祎大吃一惊,没想到东吴也有文化人呀。于是当场就做了一篇《麦赋》,这当然是想为难诸葛恪。可没想到,诸葛恪就是个不吃亏的主儿,马上回了一篇《磨赋》给费祎。在座各位读完两篇文章,都“咸称善焉”。

由此可见,诸葛恪之才名不虚传。也正是因为如此,到后来孙权病重,便下诏给诸葛恪行使辅佐太子理政之职。这可以说是无上的荣光了,孙权连国家之未来都交给了他,可以想见对其是何等器重。

不只是诸葛亮说他志大才疏,其他人也不看好诸葛恪,日后必败就成了自然之事

可是,如此聪明的诸葛恪却并不是人人眼中的才子,当年诸葛亮对他便不看好。东吴节度官徐详死了,孙权便想让诸葛恪为节度官,专门管理军粮的事情。诸葛亮一听,马上就摇头了,他给陆逊写了封信,结果诸葛恪的节度官就没了。

诸葛亮的信是怎么写的呢?原来,他认为诸葛恪粗心大意,行事太过莽撞,而自己的哥哥就这么一个儿子,容易出事,还是照顾一下兄长的为人父之心情,不要让诸葛恪出任此职了。

有人说这是不是诸葛亮瞎担心,怕诸葛恪出事而做出来的事呢?事实上,诸葛恪的才能在军事方面并不出彩。

比如说诸葛恪曾带兵指挥东兴之战,出于种种侥幸,他最终取得了胜利。真正聪明的人,在这个时候肯定要总结自己的失误与不足,但诸葛恪却不一样,马上乘胜出击合肥新城。

结果,十万人马在新城门外站了三个月,才将新城攻下。而新城当时有多少驻军呢?说起来让人不敢相信:四千人!十万对四千,这个悬殊恐怕也是别人做不出来的事了。

可就算是这样,诸葛恪也不认为自己不行,相反,他还对那些有意见,不服其领导的人采取打击政策。最后,连自己的大将都杀了。当他发动了进攻魏国的策略时,东吴实在人人自危,结果他便成了大家生存的障碍,从而被人家用计杀死。

由此可见诸葛恪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不足,当然,打仗可能本就有胜负之说。但为人的性格才是诸葛恪最大的问题,他不但高傲而且很难听进他人的话。

其实,不只是诸葛亮不看好诸葛恪,他的父亲诸葛瑾也心知肚明。当年诸葛恪为官丹杨郡太守,自己夸下海口:三年可得武士四万人。他的父亲便说:“诸葛恪不可能使我家兴旺,而是要为我家带来灭族之祸。”

这就是诸葛恪的为人,孙权看好他除了自身的昏聩之外,就是诸葛恪能言善道,且懂得拍马溜须。他后来将儿子及国家之大业托付诸葛恪时,人家大司马吕岱不过好心劝了他一句:世事多难,凡事应该十思。

这本是长辈对于年轻人的语重心长,可诸葛恪却马上回人家:过去孔子就是这样让他的弟子这样三思而行,你却让我十思,是觉得我愚笨低能吗?得,这真成了好心当成驴肝肺了。人家不过一说,你只要一听便是,有什么非要怼回去的必要吗?可见诸葛恪冲动与难听进他人劝言的性格。

其实,诸葛恪之才未必是才疏,而是他少年得意,太多的恭维已经将他惯坏了。走上社会之后难以听取别人的真话也就在所难免。面对这样的事实时,诸葛恪不但没有反省自己,相反一直与人唱反调,最终落得个“才而疏”的名声,以及抛尸野外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了吧。

诸葛恪为什么没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诸葛恪为啥被杀、诸葛恪为什么没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