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周公和太公哪个贤能,以及召公周太保的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姜子牙是西周建国的总军师,因为功高封于齐国,专伐诸侯;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成王平定叛乱,坐稳天下;
他们的治世方略都比较高明,但是再怎么高明的人也管不到三代以后的事情!
我来讲一个姜子牙和周公论政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姜子牙和周公都是极厉害的人,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却有很大的分歧。
两人为此还吵了起来,谁也没能说服谁。
事情是这样的:西周开始分封时,姜子牙分到了齐国,而周公的封地则是齐国旁边的鲁国。姜太公将前往封地,临行前向周公道别。他对周公说,“你打算怎么治理鲁国呢?”周公告诉他:“我将会尊重位高权重的帝王和其他诸侯,同时努力提拔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治理国家,给宗亲们更多的信任。”
姜子牙听完之后,微微一笑。“你打算只依靠有血缘的人治理国家,那么人才可选择的范围就小,很难找到经天纬地之才,鲁国的后代必然难以成就丰功伟业,后世必定只是一个弱国而已。”
周公听完姜子牙的话之后,又请教他会怎样治理齐国,姜子牙挥舞着衣袖,豪情万丈的说道:“我将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不考虑他的地位,家室和名望,只看重他的能力。我会鼓励人才之间的竞争,然后选择最强者帮助我的子孙治理国家。”这就是任人唯贤不问道德的做法,后来被曹操所继承。周公则说,“那您的后代恐怕会被能干的臣下劫杀,有被人篡国的危险。”
两人坚持各自的观点,最终不欢而散。
不过,齐鲁两国的命运完全按照二人的预测轨迹发展。齐国由于任人唯贤,真正的人才得到了重用,所以国力迅速强大了起来,到了齐桓公的时候,更是成为了春秋第一个霸主,号令天下,威风八面;而这时的鲁国由于只重用有血缘关系的姻亲,真正有能力的人很少能进入最高决策层,所以国力一天天衰弱下来,只能靠依附强国才能生存下来。
然而,齐国由于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力太强,又懂得收买人心,慢慢地将国君架空,当姜子牙的后代传到第二十四代的时候,权臣田氏家族兴起,国君懦弱无能,田氏家族干脆杀了国君,篡国自立;而鲁国虽然国力贫弱,但由于当政者都是周公的嫡系子孙,彼此之间都是血缘姻亲,所以虽然内乱不断,但权力一直掌握在周公后人的手中,一直传了三十二代,直至被齐国吞并。
历史的发展惊人地印证了数百年前姜子牙和周公的预言。
当然是周公。
周公功绩有四
1,辅助武王 翦灭殷商
2,东征叛国 平定三监
3,大行封建 以屏周室
4,营建洛邑 制礼作乐
尤其是制作周礼和营建洛邑,这两个功绩是姜太公所无法比拟的。
姜太公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齐国的创立者、齐文化的奠基人,又被公认为先秦兵家的始祖。
姜子牙曾辅佐武王翦灭殷商,又辅佐周公东征叛国 平定三监。功劳也是相当大的。
按理来说,谁是辅佐幼帝最好的选择,这个得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论。
汉武帝,送霍光“周公旦背子图”寓意希望霍光行周公之礼,另外两人,一个是匈奴王之子金日磾,一个是马倌上官桀。没有选刘姓皇族进行辅佐汉宣帝,主要是汉武帝对此三人的忠诚和能力非常肯定,另外刘邦曾言“非刘姓为王,天下共击之”,所以,异姓觊觎王位,各方刘姓诸侯会合兵而攻之,所以,他们辅佐年幼的宣帝比刘姓更稳妥。
汉昭烈帝刘备,让诸葛亮,李严辅佐刘禅,也是因为刘备对他们的忠诚和能力的信任,而刘姓的亲缘更无合适人选。
顺治帝安排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人辅佐。
如果是传位给年长的皇帝,那么,基本没什么问题,大臣们会竭尽所能地为朝廷卖力,关键是辅佐幼主,往往会有人觊觎神器,谋权篡位。
这里就出现了周武王为什么没安排姜太公辅佐周成王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史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谋计居多。”
可见,太公望的功劳之重,可以说是功高盖主,那么,如果周武王再让太公望辅佐幼主,谁能制止太公望的权力呢?这将会置姬家江山于火炭之上,岌岌可危。所以,武王选择了弟弟周公旦和族兄弟召公奭来辅佐周成王,甚至周成王之后,召公奭还辅佐了周康王。而姜子牙这边呢,被派遣至齐地,用了五个月平定齐地,安排妥当,让自己的第四子接管了自己的位置后,自己带着长子姜伋最为人质,回到了周都城镐京(西安),来制衡自己的权力,最后终老镐京。
所以,不只是周武王在防备姜子牙,其实姜子牙自己也一直以“报文王知遇之恩,忠心于周”的方式来做的,尽可能的让姬家相信他姜尚,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同时,姜尚也做到了这一点,姜伋后来作为辅佐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的主要大臣,死后被封为齐丁公。
有人认为没有选择姜尚辅佐周成王是年龄问题,我们仔细看姜尚后来为了保护自己和家族而做的取舍,以及亲自带兵剿灭反叛平定齐地,就可以知道姜尚身体仍然健康,思维仍然清晰,作为周武王的“尚父”仍然被武王所忌惮。同时,周武王死后27年,活到139岁的姜尚才死去,此时周成王都死去4年了,所以,年龄不是问题。
综上所述,周武王没有选择自己的“尚父”姜太公辅佐周成王,还是因为姜太公,功高盖主,权位过重,怕没人压制住他,所以才没有选择用他辅佐成王的。
因为姜太公是属于功臣,但是周公确是属于王室。周武王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周王室权力旁落,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威胁周王室的地位。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功臣,为周武王击败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周武王去世之后并没有任命姜太公来辅佐年幼的周王,而是任命周公来辅佐。
防止功臣权力过大。
周武王之所以这样做,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工程的权力过大影响到周王室的稳定。在周武王去世之前,周武王的长子年纪还较小根本无法对抗功臣。所以才会认命周公为辅政大臣在自己去世之后来辅佐年幼的周王,一方面可以确保周王室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功臣权力过大。毕竟周公是属于王室中人,而姜子牙是属于功臣。
周公政治能力比姜子牙强。
除了防止功臣权力过大以外,最根本的目的是因为周公的政治能力要比姜子牙更强。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击败纣王,可以看出姜子牙的军事能力要强过于周公旦。但是在政治方面中公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姜子牙,并且商朝灭亡之后,已经没有任何势力能够与周朝相抗衡。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治国之才而不是行军打仗的将军,所以为了天下稳定才会选择任命周公辅佐周王,而不是姜太公。
姜子牙远在封地,无暇顾及。
周武王在击败纣王之后,将山东地区册封给了姜子牙。按照商朝的规定诸侯王必须待在封地以内,不能够随意前往周朝都城。所以周武王才不会认命姜子牙来辅佐周王,姜子牙必须待在封地以内来治理齐国。并且由于姜子牙当时年纪较大,根本没有任何的能力来辅佐周王治理周朝,相比之下,周公年纪要比姜子牙年轻许多。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