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为什么驹支最后赋青蝇而退的词条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驹支最后赋青蝇而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晋国史话·第二辑(705)多情两面派——士匄

事情的发展果然就如士燮所预料的一般,在他死后晋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乱,先是栾氏和中行氏借助国君之力,将实力雄厚的三郤集团连根拔起,随后栾书和中行偃也被厉公的党羽私自拘捕。厉公担心打击面太大会引起反弹,因此将两人释放,然而已成惊弓之鸟的栾书、中行偃担心厉公再次对自己不利,先发制人囚禁并杀害了厉公,并最终将晋厉公秘密杀死。

在杀害厉公之前,栾书想拉拢其他卿族一起分担弑君的罪名,就召请士燮的儿子范宣子士匄,以及韩氏宗主韩厥,两人坚辞不予配合,栾书这才指使程滑弑君。然而栾书的心思并没有由此断绝,在弑君事件发生后,还是委派了出自范氏的士鲂和智氏的荀罃前往成周迎接晋悼公回国。

这个士鲂是士燮的同母弟,士匄的亲叔叔,因被封在彘地另立门户,因此又被称作彘季、彘恭子。士鲂作为范氏宗亲,能够同意栾书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与栾书达成了某种协议,这就给新回国的晋悼公造成一种印象:范氏实际上是支持栾氏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形成了一种隐性的政治同盟,让新君即便想有所动作,也法不责众投鼠忌器

在晋悼公回国的元年(573BC),士鲂被任命为新军将,在栾书去职后又升迁为下军佐,八卿之中排名第六。以家中幼子的身份进入内阁,算是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

但士鲂的才能并不突出,其所承担的大多是一些琐碎的外交工作,比如悼公元年,晋国围宋彭城,派士鲂到鲁国乞师;悼公六年,戎人为乱,周灵王派王叔陈生去向晋国控告,晋人以王叔倾向戎人为由将其抓捕,士鲂到京师汇报;悼公十三年,士鲂又到鲁国进行聘问。

其参与的军事活动很少:悼公十年诸侯伐郑,士鲂协同栾黡攻打郑国的北门;十一年,诸侯修筑虎牢,及附近的梧、制两座小城,派士鲂、魏绛率军戍守。唯一一次以士鲂为主将的战争发生在悼公十二年(562BC),当时秦国派出庶长鲍、庶长武偷袭,庶长鲍先进入,士鲂看到秦军人少不加防备,任由秦军大摇大摆地进入晋地。但几天之后庶长武也带兵从辅氏渡河,与庶长鲍一起夹击晋军,在栎地打败了士鲂的军队。正是因为士鲂的这次战败,才引发了后来联军伐秦无功而返的迁延之役,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动荡,可以说士鲂也算是无意间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蝴蝶效应。

士鲂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业绩,恐怕也只有悼公四年的一件小事了。当时晋国正在鸡泽举行会盟,悼公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纪,身为三军司马的魏绛斩杀扬干的驾车人。悼公盛怒之下欲杀魏绛,在羊舌赤、士鲂、张老的一致劝阻下,魏绛才得以保全。后来魏绛劝悼公和戎、采取战时经济政策,终于让悼公成就了辉煌的霸业,也算是功劳一件吧。

士鲂于悼公十四年(560BC)去世,由于荀罃也在当年故去,二人缺乏有力的继承人,晋悼公顺势裁汰了新军,仍旧恢复三军六卿的编制。士鲂的后人再也没有机会进入六卿,由其所立的小宗彘氏在未来的生存中也只能依附于强大的范氏,并随同范氏的兴衰而存亡。

再说范氏正宗的范宣子士匄,这个士匄在年轻的时候很是莽撞,让士燮很不放心。鄢陵之战中,有这么一个段落,说晋楚两军在鄢陵对峙,六月三十日的早晨,楚军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势,大军直逼晋军营垒,使得晋军没有腾挪的空间来从容布阵。三军将士都很是忧虑,聚集在中军帐中议事,士匄快步冲入大帐,轻妙淡写地说道:“填井平灶,就在军营中摆开阵势,放宽行列的间距。晋楚两国都是受上天庇佑的,我就不信上天就偏偏只偏袒楚国!”

士匄的计谋虽然在战术上没什么错,而且晋军的确也采取的是这个方略,但是他的态度太过无礼,而对于士燮所忧虑的事情似乎完全不能感同身受,让士燮觉得自己死后把这么大的家业交给他,实在不像话,就拿起戈来追他,同时还说道:“家国存亡,都是天意,你一个小孩子在这儿胡说八道什么?”

士匄当时并不理解父亲的想法,但当父亲死后,国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特别是叔父士鲂与栾书私相授受之后,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悼公初年,士匄虽然也位列八卿行列,但因为有韩厥、荀莹等人的光环,且由于士鲂与栾书的私相授受,让他很是被动,因此一直也延续了祖、父两代的低调作风。

悼公元年,鲁成公在第一时间就到晋国朝见新君,他刚回国,士匄就受国军之托到鲁国拜谢朝见,其言行举止很是合乎礼仪。《左传》下的评语是,君子说,晋国的举动合乎礼仪。

悼公四年,晋国在鸡泽举行盟会,派士匄到齐国进行通报。当时齐国对晋国三心二意,并不想理会晋国的邀约,因此士匄的措辞就很讲究了,他说:“寡君使匄,以岁之不易,不虞之不戒,寡君愿与一二兄弟相见,以谋不协,请君临之,使匄乞盟。”

晋国会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拉拢吴国加入夏盟,其针对的目标还是楚国,但士匄却说:“寡君愿与一二兄弟相见,以谋不协”。这就让齐国很难拒绝了,而如果齐国不参与盟会,就是“不协”,就会遭致讨伐,齐国还真没有这个胆子。

楚国由于子辛的暴虐,导致陈国叛楚服晋。悼公六年,子辛被杀,子囊担任令尹。士匄因此评论说:“楚国人既然杀掉了子辛,必然也会讨伐三心二意的陈国。陈国迫近楚国,百姓时刻担心楚国的进攻,终究还是会依附楚国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可惜的,毕竟保护陈国的负担太重,放弃陈国,对我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悼公九年,士匄到鲁国回聘,并延请鲁国出兵伐郑。鲁襄公设享礼宴请,在宴会上,士匄和鲁国大夫季孙宿互相赋诗对答,士匄依靠着扎实的诗书礼仪的根基,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更让季孙宿很是折服,对其赞叹不已

悼公十二年,晋国降服郑国,诸侯在亳地举行会盟。此次晋国在有意吸取教训,以诚心对待郑国,郑国也诚心顺服晋国。主持这次会盟的正是士匄,士匄这次的表现又恢复到他原先的得体,至少在盟书上,参盟各国都处于一个平等互利的地位上,并无霸主的骄横和傲慢。

悼公十四年,荀莹和士鲂先后去世,晋国在绵上举行大蒐礼。按照顺位晋升的原则,本来该士匄担任执政的。但这次士匄却出其不意地谦让给了中行偃,说伯游(中行偃)比我年长,这中军将应该由他来做,之前我所以担任中军佐,是因为我跟荀罃比较熟而已,并不是因为我多有才干。

当年吴国趁楚共王去世的机会,突袭楚国,结果大败而回。吴国很不服气,就想让晋国帮忙出口气。晋国虽然于次年召集诸侯举行会盟,但士匄以吴国趁楚国有丧出兵是违背礼制的行为,严词拒绝了吴国的非礼要求。

但是作为范氏的第三代掌门,士匄对于范氏家族创业艰辛的经历并无太多的体会,当政治局势出现松动的时候,不免就会产生一种骄狂的情绪。特别是在悼公八年开始担任中军佐之后,那种原本谨慎的作风开始消退,渐渐变得浮躁起来。

悼公十一年,在完成了与吴国的会盟之后,荀偃和士匄提议攻下逼阳封给宋国的向戌。起初荀莹以逼阳城小而固,不同意他们的请求,但在二人的一再坚持之下,只好答应。可事情的进展却并不顺利,联军围攻逼阳月余未能攻克,反而是士匄和荀偃先丧了气。荀莹为此大为恼火,给他们下了死命令,这才让他们重新振作,并经过七天的艰苦战役,攻下了逼阳。

战后因为向戌的推辞,晋国把逼阳赠与宋国,宋平公在楚丘款待悼公,并以《桑林》之舞来为晋国君臣助兴。《桑林》是天子专属的娱乐节目,晋悼公作为诸侯,用天子乐舞属于僭越。荀莹认为这种做法极为不妥,想要托词,可士匄和中行偃却坚持要用,荀莹仍旧争执不过,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做出违反礼制的行为。

离开宋国之后,晋悼公病重,据说占卜的结果是桑林之神降罪给晋国。两个人这个时候才慌了神,准备回宋国去为国君祈祷,又是荀莹制止了他们的鲁莽做法。

悼公十五年的向之盟,主持盟会的士匄以暗中与楚国通使为由,拘捕了莒国公子务娄。随后又蛮不讲理地以泄露机密为由,拒绝居住在陆浑地区的姜戎氏首领驹支参加会盟,甚至威胁说,如果不听警告执意参加,就当场将其拘捕。

驹支当场反驳,他诉说了从惠公时期迁到陆浑后,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姜戎氏披荆斩棘,驱除野兽,终于才在陆浑站稳脚跟。正是因为有晋国的恩情,姜戎氏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晋国的一边,为晋国一起围堵秦国。而且几十年来,但凡有晋国主持的行动,姜戎氏从未缺席。如此兢兢业业地为晋国服务,到今日竟然招致你的如此怀疑?看你如此行事,我还不想参加了呢!末了,驹支还赋诗一首拂袖而去,倒是把士匄惊的目瞪口呆

驹支所赋的诗叫做《青蝇》,光看这名字就知道必然不是什么好的寓意。这首诗正是以青蝇比喻进谗言的人,并进一步指出谗言所具有的危害,着实把士匄恶心了一把。众目睽睽之下,士匄也觉得理屈词穷,只好向驹支表示歉意,并盛情邀请他参加这次的会盟。

也就是在这年,卫国发生了政变,权臣孙林父将卫献公赶出了国门。作为霸主的晋国,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而士匄就是晋国负责处理卫国问题的全权代表。而就在士匄处理卫国问题的同时,又因为借了齐国装饰依仗的羽毛不肯归还,引发了齐国的不满。而齐国正是以此为借口,公开向晋国叫板,进而引发了联军伐齐的平阴之战。

平公四年,晋国从平阴战场班师。在回国的途中,中行偃病危,在临终前士匄和栾盈前往探望。中行偃仍有一事放心不下,但苦于无法言语,只能任由旁人猜测。士匄以为他是对自己的儿子荀吴放心不下,就好生安抚说,你死后,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照顾荀吴!对此中行偃未予认可。倒是栾盈看出了端倪,是不是因为齐国的事情没有彻底完成呢?于是就安抚说:“主死后,我们当继续齐国的事业,有河神为证!”听完此言,中行偃这才安心地离去了。

栾盈是士匄的外孙,小小的栾盈都知道中行偃的心愿,而士匄却以为是他放不下家中的事,不由苦笑说:“我竟然如此浅薄,真实枉为大丈夫啊!”从这些表现来看,士匄与他前任的韩厥、荀罃和中行偃比起来,要多了一份私心,少了一份公义,与他的祖、父相比更是缺乏礼仪修养。而在荀偃死后,中军将的位置终于落到了士匄的手中,没有了强力约束的士匄,逐渐将自己内心的魔鬼释放了出来,从此更加骄横不可一世,一场牵连甚广的危机就在他执政期间爆发了。

六年级下册第一个文言文 学弈 两小儿辩日写感悟,要结合生活实感,速度!!!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左 传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 ,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惕?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於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於会,成恺悌也。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 左 传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於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左 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 ,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叁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左 传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 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 ,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蓼莪 诗 经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之罄矣,维 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这几篇都挺短的....

”将执戎子驹支”的翻译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的意思是“准备抓戎国国君驹支,范宣子当庭数说他的过错,说:。。。”

原文是:

《左传》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

“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人名)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读音shan一声,草做的盖或垫的器物)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读音tian三声,丰厚)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读音juan一声,显示)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

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通‘抗’)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读音ji三声,拖住)之,与晋踣(读音bo二声,跌倒,这里该是‘使跌倒’)之。戎何以不免?

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读音ti四声,远)?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读音que,过失),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读音zhi四声,初次见长辈送的礼物)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以会,亦不瞢(读音meng二声,烦闷)焉。”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和乐简易)也。

故事背景:吴国请求晋国召集中原诸侯伐楚,晋召集鲁、齐、宋、卫、郑、曹、莒(读音ju三声)、邾、滕、薛、杞、小邾等国代表在吴国的向地回合结盟。晋国代表是范宣子。

翻译:(各诸侯国)在(吴国的)向地会合结盟。准备抓戎国国君驹支,范宣子当庭数说他的过错,说:

“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驱逐你们的祖先吾离,你们的祖先吾离披草垫,戴荆棘,来投奔我们的先君。我们的先君惠公(只)有不丰厚田地,和你们平分了耕种养民。现今各诸侯国听从我国国王号令不如从前了,就是因为(国王的)言语(被人)泄漏,这责任就是你们。这庭上讨论的事,你不要参加了;(想要)参与(的话),就抓起你来。”

(驹支)回答道:“从前秦国人凭借他们人多势众,贪土地,驱逐我们各戎族人。(晋)惠公显示他的大德,对我们各戎族说:这些人都是四岳的后裔啊,不能这样被灭绝抛弃。赐予我们南方边陲的田地,(那里是)狐狸所居住,豺狼嚎叫(的地方)。我们各戎族铲除那的荆棘,驱赶那的狐狸豺狼,因此成为先君(晋国国王)不侵犯不叛变的臣子,到今天也没有过贰心。晋文公和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偷偷私下和郑国结盟还驻军帮助他们守卫,因为这事便有肴地的战争。晋国军队抵御他们的正面(部队),我们抗击他们的侧翼,秦国军队没能回去(被歼灭),(是)我们各戎族实现的啊。比如捕捉鹿,晋国人扳它的角,各戎族人拖住它,和晋一起将它摔倒。戎族人为什么不被免罪(有什么罪)?从那以后,晋国的所有战役,都是和我们各戎族人时时配合,听从你们的指挥,如同肴战役的态度一样,那有过背弃呢?现今你们的军队,的确有些不足,用来带领

各诸侯,(你们)却怪罪到我们各戎族头上。我们各戎族的饮食服装,不和汉族同,礼物钱币不通用,语言不通,能做什么坏事啊?不参加会议,也不会难受啊。”(驹支)唱着《青蝇》赋(首章是:‘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退出。

宣子砌辞(圆场)挽留,让他参与会合议事,大家一团和气了。

驹支不屈于晋文言文翻译

《左传》除了对各国战争描述精彩之外,对一些谋臣说客的辞令艺术的记录,也极具艺术性,尤其是那些谋臣们在外交中实话实话,以真取胜的史实,令人叹为观止。《驹支不屈于晋》这篇文章记录的就是戎子驹支以事实说话,驳倒范宣子的责难的事:范宣子仗着晋国的强大,仗着自己的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对驹支气势汹汹,把晋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归咎于驹支。以下是驹支不屈于晋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驹支不屈于晋

先秦:左丘明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译文

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我先君惠公当时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寡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

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贵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抛弃灭绝。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肴地战役。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肴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惭愧。”

驹支朗读了《青蝇》诗退了下去,范宣子连忙道歉,请他参加会议事务,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注释

(1)向:吴地,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

(2)戎子驹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

(3)数:音鼠,历数其罪。

(4)乃祖:你的祖父。瓜州: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5)苫(shān)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

(6)不腆(tiǎn):不丰厚,不多。

(7)女:通“汝”,你。

(8)职:主要。

(9)诘朝:明日。

(10)蠲(juān):显示。

(11)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裔胄:后嗣。

(12)亢:抗。

(13)掎:拉住,拖住。

(14)踣;同“仆”。

(15)犹肴志也:还是像在肴作战时那样忠心。

(16)逷;音惕,远。

(17)携:离,疏远。

(18)贽币:古人见面时所赠送的礼物。贽币不通,喻没有往来。

(19)瞢:音孟,闷,不舒畅。

(20)青绳:《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馋言。

(21)辞:道歉。

(22)成:成全。恺悌:和乐平易。

关于为什么驹支最后赋青蝇而退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