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元结的诗为什么体,以及下面哪些诗是元结创作的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道州刺史等地方军政职务。他为官清廉开明,爱护百姓,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
元结(719--772) 唐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 元结玗洞,因号 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道州刺史等地方军政职务。他为官清廉开明,爱护百姓,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时人也曾批评其作品“不师孔氏“,加以非难。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编选《箧中集》行世。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 , 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敛无度,变本加厉。《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元结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如《寱论》、《丐论》、《处规》 、《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自述》、《订古》、《七不如》等篇,或直举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嫉俗,忧道悯人,具有揭露人间伪诈,鞭挞黑暗现实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大唐中兴颂》文体上采用三句一韵的手法,类似秦石刻的体制,风格雄伟刚峻。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元结受道家影响,作品杂有消极退守的成分。
《忝官引》是唐代诗人元结所作诗词之一。
天下昔无事,僻居养愚钝。山野性所安,熙然自全顺。
忽逢暴兵起,闾巷见军阵。将家瀛海滨,自弃同刍粪。
往在乾元初,圣人启休运。公车诣魏阙,天子垂清问。
敢诵王者箴,亦献当时论。朝廷爱方直,明主嘉忠信。
屡授不次官,曾与专征印。兵家未曾学,荣利非所徇。
偶得凶丑降,功劳愧方寸。尔来将四岁,惭耻言可尽。
请取冤者辞,为吾忝官引。冤辞何者苦,万邑馀灰烬。
冤辞何者悲,生人尽锋刃。冤辞何者甚,力役遇劳困。
冤辞何者深,孤弱亦哀恨。无谋救冤者,禄位安可近。
而可爱轩裳,其心又干进。此言非所戒,此言敢贻训。
实欲辞无能,归耕守吾分。
诗词名: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作者:元结 朝代:唐 体裁:七古
采纳哦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阳附近)人。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 的生活。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曾率邻里一起逃难。肃宗乾元二年,由苏源明推荐,召入长安,上《时议》三篇,陈述兵势,遂擢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拜道州刺史。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他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诗风。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又如他《系乐府》里的《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顾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出了贫妇在封建官府压榨下的痛苦心情。《去乡悲》写人民离乡背井的逃难生活,《农民怨》写农民在灾荒年月的哭诉无门,也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结这种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到安史之乱以后有了更为深刻的发展。在《喻襄溪乡旧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写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关系的变化。
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来游襄乡,襄人见我惊。我心与襄人,岂有辱与荣?襄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他这种喜欢接近人民,不喜欢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园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广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时写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舂陵行》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之后道州人民伤亡疲敝的情形: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诗中谴责了官吏们的严刑苛敛,也表现了自己宁肯讳诏待罪也不愿逼迫人民鬻儿卖女的高尚感情。诗末说,“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词”,说明他是有意为民请命的。《贼退示官吏》一首,语意更为沉痛: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他不仅指责那些强迫地方官横征暴敛的朝廷使臣比盗贼还不如,而且表示自己宁愿弃官,绝不肯“绝人命”以博得统治者的宠爱。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热情地称赞了他这两首诗:“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其他如《忝官引》、《酬孟武昌苦雪》、《喻常吾直》等诗,也都富于批判现实的精神。他的山水诗如《石鱼湖上醉歌》、《矣乃曲》也写得比较真朴自然。
元结的诗,大都是古体诗,用质朴的语言抒情叙事。乾元三年,他编了一本《箧中集》,收录了沈千运、孟云卿等人的一些反映现实的诗,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白居易新乐府有影响。但是他的诗有时过于古朴,不够形象。他几乎不写律诗,并且在理论上反对“拘限声病”,也作得有些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