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胡威为什么要询问绢的由来的词条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胡威为什么要询问绢的由来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胡威传》怎么翻译?

翻译:

胡威,字伯武,他又名胡貔,是淮南寿春人。父亲胡质,以忠诚清廉著称,年轻时与同乡人蒋济、朱绩同为江淮间知名人士,在魏做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胡威早年便有志向。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自京城到荆州去探望,因家中贫穷,没有车马僮仆,自己赶着驴独行。每到一个客栈,亲自放驴,取柴作饭,吃完,又随同路人上道。到了荆州,胡威见到父亲,在牲口棚中住了十几天,然后向父亲告辞,父亲赐他一匹绢作路费。胡威说:“父亲一向清高,我不明白从哪儿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剩余的俸禄。用作你路上的费用而已。”胡威接受了绢,告辞回家。胡质手下的都督在胡威出发前,请假回家,在百余里的行程中隐藏起旅资行装,请胡威和他作伴,常出资相助胡威。走了数百里,胡威起疑而问都督,了解真情后,便取出父亲赐的绢给了都督,辞别并送走了他。后来因其他事写信(关于这个“信”字,有两种解释)给胡质讲起这件事,胡质打了都督一百杖,除去官名。他们父子二人就是如此清廉谨慎。于是名誉远近知晓。

胡威被授为侍御史,历任南乡侯、安丰太守,升任徐州刺史。勤于政事,大行风化。

后入朝,武帝谈起他的生平,赞叹他的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父亲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武帝说:“你父亲凭什么胜过你呢?”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唯恐别人不知,因此我比父亲差远了。”武帝认为胡威言语直率二简约,谦逊而和顺。多次升官为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召入任尚书,加奉车都尉。

胡威曾经进谏时政太宽,武帝说:“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我从不宽容。”胡威说:“我所陈述的,岂是说那些丞、郎、令、史,正是说像我这样的群臣,才可以整肃风化,严明法纪。”他又被任命为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因功被封为平春侯。太康元年,他在任上去世,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其他同以往一样,谥号烈。

出处:《晋书》卷九

原文: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子奕嗣。奕字次孙,仕至平东将军。威弟罴,字季象,亦有干用,仕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赏析: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髙尚。他从京都到荆州看望父亲,路途遥远,只身骑驴前往。途中毎到一个客找,他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胡威之父胡质身居商位恪守沽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商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父。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父子俱清》的文言文翻译 在线等 急!!!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胡威字伯武,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志向,品行廉洁。胡质做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都许昌去探望他。因为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胡威独自骑驴去探望,到了之后拜见父亲。在府中住了十几天,胡威向父亲告辞。在辞别时,胡质赐给他绢一匹,做为旅途上的盘缠。胡威跪下说:“父亲为官廉洁奉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匹绢?”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剩余,因此给你做旅途中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辞别父亲踏上回家旅途。

........

晋武帝问胡威:大家都说你们父子二人清廉,那到底谁更清廉呢? 胡威沉吟一下,说: 我远不及我父亲。 晋武帝一听,笑笑说: 你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吗? 胡威答道: 我清廉,担心别人不知道;而我父亲清廉,却生怕别人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及我父亲的地方。 

以上,如满意请采纳,感谢!

求《胡质父子》译文

《胡质父子》出自《晋书》卷九,由【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作,译文为:

胡威字伯虎。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志向,品行廉洁。胡质做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都(许昌)去探望他。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威独自骑驴去探望,到了之后拜见父亲。

在府中住了十几天,胡威向父亲告辞。在辞别时,胡质赐给他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胡威跪下说:“父亲为官廉洁奉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匹绢?”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剩余,因此给你做旅途中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辞别父亲踏上回家旅途。

原文为:

威,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廨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其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扩展资料:

《胡质父子》典故:

三国时期,胡质,其子胡威两人清廉为世人楷模。胡质在曹操执政时,还只是个小吏。他日后能官职能步步高升,不靠拍、不靠哄、不靠贿赂,而是靠自己的清廉和政绩。

曹丕时期,胡质已经官至东莞太守。他在东莞9年,地方上太太平平,老百姓生活安稳,治理得上下称道。每当因为军功受到赏赐,胡质从不中饱私囊,也分文不留腰包,总是如数分赏给自己的部下。

胡质多年为官,所到之处,不是鼓励百姓围垦种田,就是与百姓一起兴修水利,因此,百姓纷纷拥戴胡质。公元250年,胡质年老而终。家中四壁空空,什么东西也没有,真是“家无余财”,可见胡质的清廉。胡质清廉名声为朝延内外所公认,他儿子胡威亦是不可多得的清廉之官。

胡威年少时已有志于继承父亲的清廉美名。有一年,胡威去探望父亲。父亲做大官,胡威在家中却并不富裕,以致于胡威去洛阳探望父亲,既没有仆人相陪,也没有一车一马可以驾驭,只好骑着小毛驴上路,这是够寒碜的了。

当时就有人对此不可思议,一个官清廉到如此地步,几乎使人产生了怀疑。可是,当时的情况一点也不假。胡威行至半途住进客栈时,他自己劈柴,自己动手做饭吃,然后自己放驴。

同住客栈的人开始以为他是个穷跑生意的。但得知其父是胡质,官居荆州刺史时,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当确信眼前如此狼狈相的胡威是胡质之子时,又感到欣喜和敬佩。

胡质见儿子风尘仆仆,从老运的地方赶来探望自已,而且儿子又是骑了只小毛驴来荆州的,因此,很想拿点东西表示做父亲的心意。胡质翻来翻去,也确实没有什么东西拿出来,送得出手。结果,胡质总算翻出了一匹绢来。

胡质说着就将绢给了胡威。胡威接过父亲递上的一匹绢说些什么呢?也许谁也猜想不到。

胡威反而惊奇地责问父亲:“父亲大人,只知道你清高得很,为官又清廉,怎么可以随便拿别人的白绢呢?”胡质先是一愣,然后大喜,说他儿子有所不知,他从来不受别人的贿赂,不要说一匹绢,就是一丈白布,他也要将它退回去的,何况是一匹绢呢!

胡质父子的清廉品德让人肃然起敬。父亲做官不受贿,靠俸禄节余下来的一匹绢要送给儿子作盘缠,儿子不是先取下来再说,而是首先问明白绢的来路是否清白。这样的父子真是清廉美名传万代啊!

老百姓谈到胡质父子,那更是奉为青天,赞颂不已。公元280年,胡威死在官府内。朝延因其清廉,特追赠他为使持节、谥为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胡质父子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