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谢枋得的诗怎么样,以及谢枋是什么诗人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南宋信州弋阳(今上饶市弋阳县)人。谢枋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他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诗篇。 公元1275年,谢枋得在抗元失败后退入福建。次年,元兵攻陷信州,拘捕了谢枋得的妻子及其两个儿子。谢枋得转徙于武夷山将近十年。《武夷山中》约写于1284年。
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自己有十年没有做过回家的梦了,他只能独自一个人辗转于苍茫的武夷山间。徘徊在山间的野水边,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抗元失败了,南宋灭亡了,国破家亡,何处是栖身之所?这青峰也不是昔日的游览胜地,九曲秀水也如同野水流淌不知流向何方了。面对残破的山河,诗人仍在忧国忧民。
史载,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荐南宋旧臣二十二人,把谢枋得排在第一位,他推辞不赴任。第二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带着圣旨征召他。谢枋得说:“上有唐尧、虞舜,下有巢父、许由,我谢枋得的姓名不吉祥,所以不敢奉诏前往。”丞相认为他很仁义,就没有强求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尚书留梦炎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写信给留梦炎拒绝此事,最终还是没有出发就任。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当时朝廷正把寻求人才作为当务之急,就想把推荐谢枋得作为功劳,遭到谢枋得痛斥。等见到魏天祐,谢枋得又傲慢而不行礼。魏天祐大怒,强迫他到北方去。诗的后两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可见谢枋得此时的心境:空山雨过,转瞬间,天地间的一切都归于静寂。这是一幅无声的画,诗人内心却翻腾不已,他决不能接受元朝的邀请出山做官,也不能就此苟且偷生!那么该用怎样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心志呢?自己要像那凌寒的梅花那样,经得住严霜冰雪,是的,他只希望自己像高洁的梅花,顶得住霜雪的侵欺。
在写这首诗的第五年,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谢枋得被押至京师。不久就病了,迁居到悯忠寺,他看见墙上的《曹娥碑》文,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小女子尚且那样讲孝义,我难道不如她吗?”)留梦炎派医生拿来药物拌进米粥让他进食,谢枋得大怒说:“我想死,你却要让我活吗?”把药饭扔在地上,最终绝食而死。谢枋得以死实现了在五年前在诗中表明的心志:他像梅花那样高洁,那样坚贞!
原载《赣东北报》1986年5月15日第四版“阅读与欣赏”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1226~1289) 南宋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因得罪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赦还。德□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终于被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上丞相刘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还有《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读谢枋得《武夷山中》有感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草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翻阅《中国历代诗歌选》时,每逢看到谢枋得的这首诗,内心就涌起波澜。虽然诗经的质朴,魏晋的风骨,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悲壮如同诗林中的参天大树,谢枋得的几首小诗更象林中小草,即使谈起南宋末年的抗元斗争,人们也多知道文天祥及正气歌,不知道还有一个谢枋得,更不知道他的诗篇。但是,谢枋得的际遇和境界在七八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感叹不已。
谢枋得的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毕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宋书是这样记载的:谢枋得,字君直,信洲弋阳人。宝佑中,举进士,中乙科,除抚洲司户参军。德佑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洲。信洲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遂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赴。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不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又明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才,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终不行。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才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见天佑,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佑怒,强之北行。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攒所及瀛国公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不食而死。
谢枋得最终在悯忠寺绝食而死。悯忠寺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为悼念阵亡将士而建。清雍正时改名法源寺,至今仍在,已被北京南城民居包围。
谢枋得的境遇比当年的杜甫困难得多。安史之乱中,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的泣血锥心之语。可是那时的他,国破但还在,亲人还在,只是身经一场离乱。谢枋得却不同了。国家已经灭亡,河山沦丧,她的妻子儿子被捕。转年妻子死去。抗元的旗帜文天祥已就义成仁,自己的军队也被元朝军队打击得七零八落,不得不隐姓埋名于颠沛流离之中。
汉朝的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据说是有他的苦衷。明朝的洪承筹在狂澜难挽的情况下归顺大清。元朝的朝廷里有许多官员来自南宋。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可是在谢枋得的对比下,那些所谓的“识时务”是有奶便是娘的代名词。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同一个中国,何必较劲呢。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前更听过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人说的歪理:如果我们当年不抗日,现在的中国也就多了一个大和民族。你看他的“胸怀”虚无得血液都变白了。
做人是要有气节的,一个优秀的民族也是有气节的。尽管世事纷纭变化,做人的准则是不能变的。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赚钱高的今天,在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的今天,谢枋得的人格价值犹显珍贵。
诗言志,歌咏言。读一首真情实感的诗歌常常能被作者的情怀所吸引所陶醉。
【作品赏析】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吴潜宣抚江东、西,辟差干办公事。景定末,以忤贾似道,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赦归。德祐元年(1275),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明年,元兵东下,信州不守,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日日麻衣蹑屦,东向而哭。宋亡,居闽中,屡荐不起。至元二十六年(1289),福建参政魏天佑强之而北,至大都,不食而死,年六十四。门人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叠山集》十六卷。《宋史》有传。词见《叠山集》卷三。
谢枋得的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此时,信洲失守,抗元失败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转徙十年,文天祥已经就义两年。蒙古的铁蹄从北向南践踏而来,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孤忠的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第三句一转,“天地寂寥山雨歇”,天地寂寥,淅淅沥沥的春雨在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时候停住了,田野清旷,冻云黯淡,有青草的气息,有天地的空旷,有黄昏的寂寞。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象,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来被人们赋予了高洁坚贞的品质,如王安石写寒士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陆游写高士的梅:“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还有苏轼写的梅:“不知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梅花在数九隆冬这样最寒冷的日子里开放,百花之中,一枝独秀。到次年春来草长,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无语,卓尔不群。人要几生几世才能修得到梅花这样的境界啊!诗人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
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他写了大量的书、序、记、启等方面的文章,“文词清丽,高迈奇绝,汪洋演迤,自成一家”。他所作文章,切中时弊,令人读之泣下。如《谒辛稼轩先生祠记》、《上丞相留忠斋书》、《上程雪楼御史书》、《与参政魏容斋书》等都是文中上品,不可多得。《上丞相留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献忠、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上程雪楼御史书》中写道:“某三十一而仕,五十一休官,平生实历,不满八月,俸禄无一毫归家养亲,己不可言孝矣……亲丧在浅土,贫不能礼葬,苫块余息,心死形存”。所谓悠悠寸草心,十分感人。在《与参政魏容斋书》中“宋室遗臣,只欠一死。上天降其才,其生也有日,其死也有时,某愿一死全节矣,所恨时未至耳。”更足以证明他决心为国殉难,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
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
《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他评点的《文章轨范》,以文章类别编选文章,是南宋一部重要的评注选本,被誉为集合宋人评点学之大成。
谢枋得的诗大都是在民族存亡严重关头,同南宋奸臣、蒙古贵族统治者作斗争时所作,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元旦阻雨》、《春日闻杜鹃》、《寄谢叔鲁》、《思亲》等诗中,通过对故国的怀念舆留恋,表达了他对复国还乡的强烈希望,抒发了一个爱国者光阴磊落的胸怀。在《别二子及良友》一诗中,他又以雪中松柏自比,比喻自己永远独立不移的民族气节,表明他为坚持民族大义,敢于傲霜斗雪的铁骨松风。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南宋灭亡后,孤单一人,卖卜为生,因而深知人民疾苦,写出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蚕妇吟》中,就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他描写道: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天还没亮,蚕妇就起床查看,担心蚕多了,桑叶不够吃,而此时达官贵富们还在歌舞宴乐,多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
枋得的诗还擅用隐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庆全庵桃花》。他借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其居民为避秦乱而隐居此地,来反映自己的处境。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的一些小诗也写得隽永清鲜,情意盎然。
如《觅茶》:
“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
再如《小孤山》: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崇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斋华甫》
西汉有臣龚胜卒,闭口不食十四日。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
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谢征明,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得意门生。据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云:“枋得先伯父尝登公之门,生五年,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以特奏恩科进士任富阳县尉,代理知县事务,当时恰逢皇帝生日“天基节”,给皇上祝寿,元兵突然来到,立即出兵抵抗,直至最后战死沙场。
他的两个儿子谢君恩、谢君赐,一齐冲到父亲身边,抱着父亲的尸体放声大哭,都被元兵杀死。 桂氏(1194-1286),江西贵溪人,贤惠明达,诰封正二品硕人,寿高九十三岁,当元军为了获得谢枋得而拘留她时,她慢慢地说:“我老妇人今天就当死,不应该教导儿子去读什么书而知晓什么礼仪,认识什么三纲五常之类大道理,才至有今天的患难。如若不知什么礼仪,又不知什么三纲五常,那来这么多为难事!老妇人但愿早点死去。”说话时仪态温文大方却又从容不迫,也无半点忧愁悲叹的意思。元军将官也没有办法,只好释放了她。
桂氏共生有四个儿子:老大谢君禹,老二谢君直,也即谢枋得,老三谢君烈,老四谢君泽。 谢君烈,字运得,镇越学生,咸淳十年即1274年在九江转运司运干使钱静斋处,与跟随文天祥起兵勤王且颇多建树而深受文天祥器重的王炎午相识。
谢君泽,字正得,曾游学太学,当过主簿,以诗文闻名,释道璨有《和谢君泽题弋阳桃花寺并吊郑盘翁》诗。景定五年(1264),负责修葺谢氏族谱,由谢枋得作序。谢君烈、谢君泽都在景炎二年即1277年后死于国事。 谢义勇,早夭。
谢熙之(1267-1343),在母亲李氏自缢后,与弟谢定之被移送广陵监狱。有个姓崔的官员看见他兄弟二人头颈上带着枷锁,问他们是不是谢提刑谢枋得的儿子,为了证实,出题叫他写诗,他一挥而就。这个姓崔的官员说:“他们的父亲因为忠于国君逃亡,他儿子有什么罪?”于是就释放了他弟兄俩。授省都镇抚的陈某叫自已的几个儿子随从谢熙之学习长达六年之久,而后资助谢熙之回家。回家后,谢熙之就带着弟弟谢定之前往福建寻找父亲。父亲叫他们立即回家服侍奶奶。于是谢熙之又赶忙回了家,谢定之则留在父亲身边,与父亲以卖木屐为生。在奶奶去世后,谢熙之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又前往福建去看望父亲,父亲为坚定殉国决心,拒而不见。遵循父亲遗训,公素性好学,府县屡聘不出,割席自甘,旌匾曰:“忠孝格天”。
谢定之(1269-1333),一直奉侍在父亲跟前。为人贤达,善于诗文。元统一后,多次被举荐,都被一概拒绝。元延佑五年(1318),恳请集贤司直奉训大夫鄱阳周应极撰《叠山先生行实》,致语周应极转请集贤侍制闽中李道源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谢寄孝,初生时,李氏患乳疾,寄养姑父母朱朴家,子嗣传于漳浦、尤溪、长泰等地,台前“副总统”谢东闵是他的后裔。 长女谢葵英,据《江西通志》载,嫁给贵溪边的安仁县通判周铨为妻,早寡无子,投水而死。乡人把桥取名叫“孝烈桥”。1958年修建“烈女湖”时,“孝烈桥”被毁。《两浙輶轩续录》卷十八载清人沈毓荪《孝烈桥》诗,诗序亦记述了上事。诗曰:阖室全忠一死甘,长留桥影卧寒潭。曹娥江与银瓶井,并峙乾坤鼎足三。曹娥为父投江;岳飞幼女因父兄被冤死,上诉被阻,愤怒之下抱银瓶投井;谢葵英为父母跳桥。作者说这三位孝女的忠烈孝行感天动地,正好鼎足为三。
次女,随母缢死于监狱。 谢定之与妻彭氏有两个儿子,叫谢信孙、谢仁孙。
谢熙之之子谢文申,又名谢宗韶,字号晋季、朴也、开宣、超,元延祐三年丙辰岁(1316年)元月初七辰时生,永乐三年乙酉岁(1405年)十一月初一戌时卒,享寿89岁,明初官为给事,升吏部左侍郎,因洪武帝(1371年)征蜀,运粮不继(选拔的官员运粮不力,受到连累),黜职归田,由浙江绍兴府余姚迁江西建昌府广昌县屯上开居。 谢文申妻妾谭、王、马、朱、钟氏,生男十一人,以寿字为派,从寿一至寿十,末尾一位是寿美。
谢寿一,字九崇,号伯凤,居福建,进士咸安宫教习,期满後授江西隆安县知县,陛河南陈州府知府。后裔居福建、广西、江西等地。
谢寿二,字九嵿,居福建,监生,恩授儒官。
谢寿三,字九峻,居广东惠州府连平县(有说龙川山池)。
谢寿四,字九岳,居江西新建县,岁贡,任太和县教谕生。
谢寿五,字九巍,号宗英,居江西广昌县,监生,考授县承。
谢寿六,字九峩,居程乡(嘉应州)。
谢寿七,字九薿,居江西长宁(寻乌)县南桥罗陂。
谢寿八,字九岿,号伯瑾,居广东惠州府龙川上坪、山池。
谢寿九,字九昆,居浙江绍兴府馀桃县。
谢寿十,字九仑,居浙江绍兴府馀桃县,明进士,钦点工部云南清史司主事,生五子,汉聪等。
谢寿美,字九峯,居江西新建县,监生,任山东历城知县。
北行别人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正气歌》一样,表现出作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崇高信念。其主要特色有三:
一是用典。这首诗用了伯夷等三个典故,不但非常恰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凛然正气,而且诗人也是“言必信,行必果”,在被迫北行至元都燕京后,绝食而卒。二是善于运用虚词。如以“愈”写松喻己,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岂无”、“不独”突出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决不卑躬屈膝,不惜以深殉国。这些虚词使诗人自己和古代圣贤融为一体,让读者很肯定地认识到诗人就是当今的龚胜,当今的伯夷。三是以“兴”法起结。开头兴中兼比,结尾兴兼用典,这样把兴法和其它手法结合起来,使作品富有多种韵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