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为什么不同意齐伐魏(齐国的淳于髡)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很多朋友对于淳于髡为什么不同意齐伐魏和齐国的淳于髡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淳于髡说齐王

【原文】

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敝邑有宝璧二双,文马二驷,请致之先生。”淳于髡曰:“诺。”入说齐王曰:“楚,齐之仇敌也;魏,齐之与国也。夫伐与国,使仇敌制其余敝,名丑而实危,为王弗取也。”齐王曰:“善。”乃不伐魏。

客谓齐王曰:“淳于髡言不伐魏者,受魏之璧、马也。”王以谓淳于髡曰:“闻先生受魏之璧、马,有诸?”曰:“有之。”“然则先生之为寡人计之何如?”淳于髡曰;“伐魏之事不便,魏虽刺髡,于王何益?若诚不便,魏虽封髡,于王何损?且夫王无伐与国之诽,魏无见亡之危,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于王何伤乎?”

【译文】

齐国欲攻打魏国,魏国就派人游说齐国大臣淳于髡:“齐国欲攻打魏国,能解除魏国祸患的,只有先生您。敝国有宝璧二双,两辆四马拉的纹彩马车,请让我送给先生。”淳于髡说:“好吧。”于是进宫劝说齐王道:“楚国是齐国的仇敌,魏国是齐国共患难的友邦。攻打友邦,却让仇敌乘机来进攻自己疲惫的军队这样做,名声不好而且也招来危险,我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齐王说:“好。”于是就不去讨伐魏国。

有人对齐王说:“淳于髡劝您不攻打魏国,原因在于他接受了魏国的璧玉和宝马啊。”齐王即刻问淳于髡说:“听说先生接受了魏国的璧玉和宝马,有这事吗?”淳地髡说:“有这事。”齐王说:“既然这样,那么先生为我所出的主意怎么样呢?”淳于髡说:“如果攻打魏国有利于齐国,魏国即使刺死我,对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知道攻打魏国真的不利于齐国,魏国即使封赏了我,对大王又有什么损失呢?况且不攻打魏国,大王就没有攻打友邦的罪名,而魏国也没有被灭亡的危险,百姓更不会遭受兵祸,我得了玉璧和宝马,对于大王又有什么损伤呢?”

【评析】

淳于髡巧舌如簧,不仅改变了齐国的进兵方略,而且也改变了齐王对他受贿一事的看法。受贿当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淳于髡认为它与国家进兵方略来比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毫无关系,“我”提的意见真的是不错的建议,这与“我”受贿与否毫无关系。事实本身不能言说自己,只有人的语言给事实以不同的解释和说明。只要学会解释,任何事实的意义都会变得对你有利。

齐欲伐魏淳于髡劝齐王的目的是什么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的目的淳于髡通过寓言故事让说服齐王放弃发兵攻打魏国的念头。《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选自中国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译文】

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淳于髡受贿,让魏国避免了齐国进攻,他的三个反问,让齐王释怀!

淳于髡通过受贿,改变了齐国进兵的方略。站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上,这是一件让国家蒙羞的事情,也是让世人深恶痛绝的!受贿就是腐败的特征,也是让国家这座大厦,开始倾斜的标志。

淳于髡却巧舌如簧,竟然改变了齐王对他看法,在淳于髡眼里,受贿其实与国家进兵的方略,关系不大,更有甚者,感觉受贿也是理所当然

当齐国打算进兵魏国的时候,魏王知道凭借现在的实力,是很难与齐国相抗衡的。魏王经过再三的权衡,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淳于髡。

淳于髡当时在齐国是很有影响力,而且齐王对他也是很器重的。

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敝邑有宝璧二双,文马二驷,请致之先生。”

魏王差人做了承诺,只要先生能够为魏国解除祸患,就会拥有魏国的两对珍贵的璧玉,和两辆有四匹宝马拉着的彩绘的马车。

魏王的承若,让淳于髡动心了。

于是淳于髡便入宫拜见齐王。

淳于髡避轻就重,针对齐国目前所面临的窘况,向齐王做了充分的分析。淳于髡的的建议,虽然简短,但是话语里却充满了力量,不由得让齐王认同了淳于髡的想法。

淳于髡首先言明,楚国是齐国的仇敌,这是齐国需要时刻提防的,而魏国呢?虽然是楚国的盟国,但是,跟齐国的间隙,还是比不上楚国。

所以,眼前当务之急是全力对付楚国,而不是魏国。

淳于髡曰:“诺。”入说齐王曰:楚,齐之仇敌也;魏,齐之与国也。

如果齐国分不清主次,去讨伐楚国的同盟国,那么自己的敌国楚国就会趁着自己疲惫的时机,来进攻齐国,到了那个时候,齐国就会力不从心了。

更何况不但名声不好,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危险,所以,进攻魏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夫伐与国,使仇敌制其余敝,名丑而实危,为王弗取也。”齐王曰:“善。”乃不伐魏。

齐王听了淳于髡的建议,感觉很有道理,因此齐国就没有进攻魏国。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淳于髡受贿的事情,最终还是被齐王知道了。

淳于髡之所以不建议去讨伐魏国,原因是他获得了魏国的璧玉和宝马。

淳于髡言不伐魏者,受魏之璧、马也。

齐王虽然很气愤,还是打算当面质问淳于髡。

齐王即刻召见淳于髡,耐着性子,看门见山的问他,是否获取了魏国的宝马和璧玉。

淳于髡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很镇定的回复了齐王,说确实有这样的事情。

王以谓淳于髡曰:“闻先生受魏之璧、马,有诸?”曰:“有之。”

齐王见淳于髡当面承认了,便不容置疑地质问他,以前先生为我出的计策,是否有失当的嫌疑呀?

然则先生之为寡人计之何如?

淳于髡的回答,让齐王无言以对,这充分显示了淳于髡的机智和博学多才

淳于髡为了加强言语的力量和魅力,很恰当的用了三个反问句,是本来让世人切齿痛恨的腐败,在淳于髡的口里,变得轻如鸿毛

第一个反问句:倘若齐国讨伐魏国,齐国能得到利益,那么魏国将我刺杀了,那么对于齐王您能有什么好处呢?

淳于髡曰;“伐魏之事不便,魏虽刺髡,于王何益?

第二个反问句:倘若讨伐魏国,的确对齐国没有好处,退一万步讲,即使魏国对我有所封赏,那么对于齐王有什么坏处吗?

若诚不便,魏虽封髡,于王何损?

况且为大王计,大王不讨伐魏国,就没有攻打友邦的罪名,就不会招致非议,这样魏国就没有毁灭的危机,百姓也没有遭受兵祸,那么我获取璧玉、马匹这样的珍宝,对大王有什么伤害呢?

且夫王无伐与国之诽,魏无见亡之危,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于王何伤乎?

淳于髡的言语,虽然有些强词夺理,但是言辞之间,却时时透露着对齐王、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安危的关心。

这或许也是齐王能原谅他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战国策•魏策三》

淳于髡同意齐伐魏吗?为什么

淳于髡不同意伐魏,劝谏齐王放弃伐魏的计划,以避免两败俱伤,使别国渔利.原文:齐欲伐魏.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qūn)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

战国策 魏策三 这段话的解释 精确点 谢谢

齐国要讨伐魏国,魏国派人对淳于髡说:“齐国要讨伐魏国,能够解除魏国祸患的,只有先生了。敝国有两对宝贵的璧玉,两辆四马拉的绘彩马车,请允许我把这些送给先生。”淳于髡说:“好吧。”就入宫对齐王说:“楚国,是齐国的仇敌;魏国,是齐国的盟国。进攻盟国,让仇敌乘自己疲备来挟制自己,名声很坏实质上也很危险,我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齐王说:“好。”于是就没有讨伐魏国。一位客人对齐王说:“淳于髡劝说不攻打魏国,是因为他收受了魏国的璧玉、宝马。”齐王因此对淳于髡说:“听说先生收受了魏国的璧玉、宝马,有这事吗?”淳于髡回答说:“有这事。”“既然如此,那么先生替寡人怎么考虑的呢?”淳于髡说:“如果讨伐魏国的事是有利的,魏国即使刺杀我,对于大王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如果讨伐魏国确实不利,魏国即使封赏我淳于髡,对大王又有什么损害呢?况且大王不会遭到讨伐盟国的非议,魏国没有被灭亡的危险,百姓没有兵灾的祸患,我淳于髡得到璧玉、马匹这些宝物,对于大王有什么损伤呢?”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