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提到郑成功就不可能不提1个人,那就是施琅。施琅本是郑成功父亲的部下,后来又跟随郑成功。但是施琅并没有和郑成功1条路走到黑,施琅曾两次投降清代,乃至最后直接平定郑氏老巢台湾,这是为何呢?

施琅早年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3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干将。

虽然施琅与郑成功年龄相仿(施琅大郑成功3岁),1开始两人也比较投机,彼此相互信任,但其实2人在性情和战略主张上是有根本分歧的,这也直接造成了后来施琅的再次降清。

早在公元1651年,施琅就对郑成功南下勤君时提出的"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策略极其不满,提出反对意见。

但此时的郑成功军威正盛,曾1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代南京),俨然成了南明抗清的主要军事气力,因此,对施琅的反对意见很不高兴。他直接削夺了施琅的兵权,令他以闲假人员身份返回厦门。

而此时的厦门正好遭受清军攻打,守城主将郑芝莞早已弃城逃跑了。施琅接过指挥权,亲率身旁610余人,勇敢抗击清军,并取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得了成功,还差点活捉清将马得功。事后,对参与守厦的将领,郑成功皆有重赏,却"故意"遗忘了施琅,这让施琅极其不满,也为2人破裂埋下了祸根。

数年后,郑成功与施琅的矛盾在1个小人物身上爆发了。曾德是施琅的1个亲兵,1次,曾德犯下了死罪,为避免施琅惩罚逃匿到了郑成功处,还被提拔为了亲随。

后来,施琅抓回了曾德,准备治罪。郑成功闻讯急派人转达命令,让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却说:"法令,琅是不敢背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

这件事令郑成功大为震怒,在他看来,这是施琅对自己权威赤裸裸的挑战。他立刻下令逮捕了施琅父子3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恼羞成怒的郑成功随即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事已至此,施琅已完全没有了生路,唯1能保他性命又能让他报仇的只有清军了。因而,施琅投降清廷。

降清后,康熙帝采用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2101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1起进取澎湖、台湾。

1683年(康熙2102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对战台湾水师取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存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3105年)施琅去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