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3大战役”之1,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1。东汉献帝建安5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1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由于产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千米官渡桥村1带。
东汉末年大张旗鼓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弹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代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弹压黄巾起义的进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纭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构成大大小小的割据权势,转入争权夺利、相互吞并的长时间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权势,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构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权势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团体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3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4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构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2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哄获得河内郡。从此曹操权势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京大学部地区,从而与袁绍构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1决雌雄。建安4年(199年)6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汉建安5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1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具有冀、青、幽、并4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2州的曹操。建安5年1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4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1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势必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纭溃散投降。曹操伺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1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1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气力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1的1次关键性战役,对3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吞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权势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1,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