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明代天下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武功治国以后,进入了1个相对平缓的安定时期。当时的朝廷有点类似汉代的文景之治,对外暂停开辟进取的政策,对内则是以轻徭薄赋而著名,可是畏缩换不来安宁,只是让敌人脆弱可欺。
仁宣之治过后的明英宗1心效仿先人,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行动却把明代带入了深渊,1次叫做土木堡之变,1次叫做夺门之变。
2次相隔多年,其中土木堡之变明代损失巨大,也更广为人知,那为何后世的人总说夺门之变是明代衰落的开始呢?
土木堡之变的始终
太平盛世久了也会渐渐"滋生蛀虫",仁宣之治后的明代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时的朱祁镇刚刚继位,他并没有像自己父亲安排的那个模样,继承原来的政策,继续推行无为而治,或说实施平缓的治国政策。
他骨子里的性情注定他不是那样的人,所以他也学不来自己的父亲那1套,当时的他1心向往的是永乐大帝征战4方的故事。
在这类好武思想的主导之下,北方的蒙古部落便成了大明头号目标,当时的蒙古权势主要由瓦剌和鞑靼两部落所组成,而瓦剌的实力远胜于鞑靼,实际上已成为蒙古高原的主要统治者。
明代太监王振是1个喜欢看皇帝脸色行事的人,他1直鼓动皇帝用兵蒙古,要恢复成祖时期的霸业,因而1场令明代蒙羞的战役行将拉开序幕。
正统104年(1449),朱祁镇带着太监王振和1批明代精锐部队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伐,结果连蒙古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蒙古人以逸待劳,以后更是由于王振指挥失误,致使明军精锐部队将尽覆灭。
此次战役最大的损失便是皇帝朱祁镇被敌军俘虏了,虎落平阳被犬欺,沦为囚徒的朱祁镇这个时候才知道战争历来都不是嘴上说说那末简单,他平时嘲笑纸上谈兵的赵括,今天自己却成了明代的赵括,而且还是皇帝级别的。这次失败被明代官员称为中国失利之最。
当时全部北方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战争要挟,国内人心惶惶,乃至有人提出了迁都的建议,幸亏后面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成功,不然全部大明天下危矣!
夺门之变对明代内政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国不可1日无君,在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以后,明代朝廷虽然堕入了短暂的恐慌当中,但是很快就被1帮能干的大臣及时纠正过来了。
当时在于谦等人的推戴之下,藩王朱祁钰继位,改年号为景泰。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宋代靖康之变的故事在明代身上重演,确立新的皇帝对天下人都有益,既能打消蒙古人用明英宗朱祁镇要挟边关将士的诡计,又能迅速的安定全部帝国的人心。
朱祁钰继位以后的第1件事情就是支持于谦的北京城保卫战役,这场战役靠着文武双全的于谦1手精心策划,击退蒙古大军以后,大明代廷再1次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由于新皇帝的缘由,大家仿佛都忘记了被蒙古人软禁在漠北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说是软禁,但是蒙古人却并没有虐待他,反而好吃好喝的供着。但他们的首领在北京失利以后便觉得自己手上人质愈来愈没用了。
当时瓦剌首领也先,想得是用这个中原皇帝来换取北京城的投降,这样自己就能够迅速地恢复成吉思汗的事业,重新建立元代。要知道,在每个蒙古人的心中,成吉思汗是最伟大的领袖级人物,可是也先的计划却落空了,因而他在预谋着1条毒计,他认为汉人喜欢采取以夷制夷的方式来对待他们,那这次他就采取以汉制汉的方式来对付汉人。
北京战役失败后不久,也先就将明英宗朱祁镇送了回去,美其名曰是不敢使大明国君长居塞外,实际上是想看着明代1山不容2虎的内部争斗爆发,自己则再次寻觅机会进攻北京城。
当时的明朝宗朱祁钰在大臣的劝说之下接回了自己的兄长。但是他现在已不是皇帝了,扣在他身上的是退居2线的太上皇身份,不但如此,朱祁钰担心皇位不稳,还将兄长朱祁镇软禁了起来,这1软禁就是长达8年之久。
直到朱祁钰病重之际,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救出软禁的朱祁镇重新登基为帝。复位后的朱祁镇大肆封赏救援自己的大元勋石亨等人,并杀掉以于谦为首的拥戴朱祁钰的大臣,1时间北京城内沸沸扬扬,1场大屠杀相继而至,许多无辜大臣也惨遭牵连。
于谦努力了8年才恢复的国内秩序荡然无存。而立功的石亨等人完全不把其他臣子放在眼里,在朝中党同伐异,1时间人人自危,这类时局下的明代中央看似只是换了1位皇帝那末简单,实则是换了1个时期,那个上下1心,清廉治国的时期,俨然已过去了。现在是依附权臣,官吏不敢做事的时期,国君无能朝臣腐败,以致于明代国力迅速下滑。
因此,许多人把夺门之变当作1个转折点,于谦之死标志着明代政治由此进入到1个混乱的阶段,夺门之变即明代衰弱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