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立“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1个诗刊——《诗》月刊,提倡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发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影》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3·18”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1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2·9”运动中,他同学生1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拜托主编《闻1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初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其1,言志表意;其2,览胜记游;其3,书怀抒怀;其4,感悟觉世;其5,指摘时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应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踪影》《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统筹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写展现。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述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会在1起。
其3,书怀抒怀散文。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怀散文有《给亡妇》《儿女》《哀韦杰3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即兴书怀抒怀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
其4,感悟觉世散文。朱自清还是1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逼真而不造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现出来。如他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将人生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娓娓道出。《谈吸烟》《说话》《沉默》《撩天》《正义》《论自己》《论他人》《论诚意》《论东西》等等。
其5,指摘时弊散文。朱自清在性情上是1个较为平和的人。他对时事政治常常尽可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时势有时候也会逼着平和的人写出“浮躁凌厉”之文,在这些文章中表达了朱自清作为1个中国知识份子应有的良知。指斥时政的有《哀韦杰3君》《执政府大屠杀记》《知识份子今天的任务》等;批评落后社会现象的有《生命的价格——7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等。揭露社会潜伏的问题和4伏的危机的有《论不满现状》《论且顾眼前》等。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特别“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访,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计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54”时期的散文成绩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1时期散文成绩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重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份,以真挚的情义、细致的视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旅游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发的惘然、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会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