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泥鳅要具备什么条件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植物号 2023-10-31

养泥鳅要具备什么条件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

摘要:泥鳅蛋白质含量为21%,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暖脾胃、祛湿、壮阳、补气利尿、强精补血的作用,营养价值丰富、药用功效显著,是人们平常餐桌上的常见水产产品。因此,随着目前医学领域对泥鳅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的深入研究和肯定,泥鳅愈来愈受消费者所爱好,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销路不断拓广,养殖量也日趋扩大,这也直接增进了泥鳅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要点,希望通过该次研究对泥鳅养殖业主(户)有1定帮助。Lsz植物号

1 养殖要求

泥鳅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在很多条件下均能生存。但在实际养殖进程中,为保证泥鳅产量,减少多种病害产生,应科学选择养殖地,这样才能保证为养殖户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在泥鳅养殖当选择公道的养殖模式,对保障泥鳅健康生长有较大帮助。通常选择高密度养殖模式不利于泥鳅健康生长,会加重病情传播蔓延,因此要控制好养殖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在泥鳅养殖中,1定要保证水源供给充足,水质良好,不存在严重污染情况,能保证池塘正常排水和灌水。同时还应确保养殖场周围光照充足,排灌方便,土壤呈粘性,微酸性。养殖环境肯定后,应肯定公道养殖范围,通常每一个池塘的面积为400m2左右,保证池塘深度为1m,水深深度控制为60°Cm。在养殖前应对池塘底部进行全面清算,并保证池塘底部有1层15~20°Cm厚的淤泥。Lsz植物号

2 池塘清算

泥鳅幼苗放养前10~15d,应对池塘进行1次全面的清算消毒,先将池塘的水排干后检查池塘是不是存在漏洞,然后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1次全面的清塘处理。将池塘中的水层保持为7~10°Cm,然后撒波生石灰0.11~0.22kg/m2,如果池塘的水不能正常排完,可以在水体中撒播漂白粉消毒,使用使用量为20mg/L。对池塘全面清算,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在注水进程中1定要做好过滤工作,及时将水体中的杂质枯枝败叶过滤出去。注水结束后,在池塘施人基肥,培肥水体。在池塘的4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使用量控制为0.22~0.30kg,施肥1周后,可以将泥鳅幼苗放入池塘中。Lsz植物号

3 泥鳅品种选择

泥鳅在放养进程中,品种的生产性能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通常要保证泥鳅个体大小规格均匀1致,避免出现大吃小的情况,泥鳅幼苗长度为3°Cm左右。对池塘具有流水条件或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可以适当提高放养量,在泥鳅放养前需对泥鳅表面进行消毒处理。选择使用漂白粉,依照10mg/L水配比,保持水温10~15°C对泥,鳅清洗消毒,消毒时间为20~30min,然后将泥鳅放养到池塘中,50~60尾/m3。结合市场需求,泥鳅品种主要为灰泥鳅或大鳞泥鳅。Lsz植物号

4 科学放养

灰泥鳅或大鳞泥鳅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强,能在多种水体环境中健康生长,同时肉质鲜美,生长发育周期较短,营养价值较高,放养时间通常集中在每一年的9⑴0月或3⑷月,全部养殖周期为8~9月。Lsz植物号

5 施肥投料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饲料来源10分广泛,在生长发育阶段主要依托有机碎屑、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栖息在底部的动物为食。随着泥鳅个体不断生长,要及时做好水体施肥工作,培养天然饵料。在具体施肥中,不但要斟酌具体施肥量,还应结合水体的色彩公道追肥,通常每个月追肥1次,在水体中施入少许鸡粪和猪粪或施入过磷酸钙或尿素。泥鳅幼苗投放当天不能投喂饲料,通常投放3~5d,保证泥鳅更好地适应水体环境后可以少许投喂饵料。然后依照按部就班的原则,以半月为过渡周期,逐步过渡到正常饵料。通常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控制为35%,泥鳅每天饲料投喂量控制为2~3次,养殖前期每天饲喂料控制为4次,养殖后期每天投喂3次。在饲料投喂中,应充分斟酌泥鳅的贪食特性,避免饲料投喂过量致使泥鳅过量采食引发死亡。进入6⑻月后,由于外界温度较高,泥鳅活动量显著较大,采食愿望增加,需要结合泥鳅体重,适当增加饲料投喂量。通常每天投喂3次为好,前2次分别选择在下午的5:00⑹:00,夜间10:00进行,最后1次要结合池塘泥鳅的采食情况,在清晨1:00投喂,投喂量分别占到泥鳅体重的2%、1%和1%。进入9月下旬后,由于外界温度逐步降落,水体温度下降,泥鳅活动量减少,此时应结合泥鳅的具体活动情况,肯定公道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当水体温度降落为10~15°C后,每天投喂控制为2次左右,避免泥鳅由于饲料采食不足而出现严重掉膘现象。通常依照泥鳅体重的0.5%饲料投喂。如果水温温度降落为10°C以下,应采取少许屡次的饵料投喂方法,保证泥鳅有充足的摄食量。在饲料投喂中,1定要坚持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要求,并且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水质、季节和泥鳅的采食情况,公道决定投喂量。Lsz植物号

6 平常管理

池塘养殖泥鳅通常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全部养殖周期内需要严格控制水质,保证池塘水质到达肥、美、爽的要求,加速泥鳅的健康生长。通常情况下水质的pH值控制为7.5左右,溶解氧控制为3mg/L[3]。在泥鳅幼苗培养中应加强巡检次数,通常每天巡航3次,第1次在清晨进行,如果泥鳅幼苗出现大量聚集现象,说明水体中氧气缺少,应及时将增氧机打开或注入新鲜的水。午后巡查中也需认真视察泥鳅的活动情况,及时清算池塘上的杂草。夜间巡查中应密切视察水质的变化情况,认真记录,如果发现水质变黑,应立即换水,通常每周需要换水1~2次,换水深度控制为30cm。在养殖中要结合水体环境及时消毒,消毒剂选择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Lsz植物号

7 病害防治

泥鳅放养的第10天和养殖到第8个月后是泥鳅疫病病发的高峰期,特别是在白露前后病发率和死亡率最高,此时应保持水体清新,并选择高抗品种,有效下降病害产生。在多种疫病流行多发期到来前,应提早進行药物预防,可以采取生石灰、漂白粉、次氯酸等无公害的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另外,在饲料投喂中也应严格控制,不能出现发霉变质。Lsz植物号

8 结语

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是最近几年利用较多的1种养殖方式,由于该种方式的养殖操作相对较为简单,泥鳅的产量较高,通常每公顷产量为25000~35000kg,可以帮助养殖户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在泥鳅池塘高效养殖中,需要引导养殖户掌握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重视改良整体的养殖环境养殖条件,精心营建良好的水体环境,公道选择品种,确保在投入养殖前做好准备工作。而在平常管理中,1定要坚持科学施肥、科学投量,并严格关注水质环境和病害产生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泥鳅快速生长,减少多种沾染性疾病病发率,实现高产稳产目标。Lsz植物号

打赏
海报
相关文章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
支付宝
微信
QQ钱包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