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地梅为1年生或2年生草本,全株被细柔毛。须根纤细。基生叶丛生,柄长1⑵厘米;叶近圆形或卵圆形,径3⑴5毫米,基部微凹或呈不明显截形,先端钝圆,边沿有多数3角状钝牙齿,叶质稍厚,硬枝点地梅耐于旱。 点地梅属报春花科点地梅属植物。花葶通常数条由基部叶腋抽出,长(3)5⑴5厘米,直立,伞形花序通常有4⑴0朵花,散布极广,我国各地均有散布,俄罗斯、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柬埔寨、老挝也有散布。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跌打损伤。 点地梅茎蔓生匍匐,坚固,通常每节有2又状分枝。叶在节上束生,矩圆状披针形。花莛被毛,从节上抽出1⑶莛伞形花序,有花3⑷朵;苞片长舌状3角形;花萼杯状,裂片5;花冠粉红色,杯状高脚碟形,

裂片倒心形;花丝短;子房倒圆锥状。蒴果卵圆形。 生于海拔2800⑶600(3750)mm的高山栎林、云杉林缘、山坡石上或石隙中。花期4⑸月,果期6月。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跌打损伤。 性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肺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口疮;牙痛;头痛;赤眼;风湿痹痛;哮喘;淋浊;疗疮肿毒;烫火伤;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泡酒;或开水泡代饮。外用。适当,鲜品捣敷;或煎水洗、含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