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冠、荒波、银月、帝释天、群碧玉、夕映、花月夜、紫晃星、子持莲华、王玉珠帘、碧光环、春莺啭、凝蹄玉、星乙女、筒叶花月、春萌。多肉植物的名字真的很美,单是听名字就会让人产生各种联想...... 接着你还可能会觉很多肉植物的名字命名很有趣。在如雷神的小型种就叫王妃雷神。在种名后加”锦”,则表示是该种的锦斑种,如王妃雷神锦。 随着你兴趣愈浓,你混乱了,你会发现多肉植物的名字水很深。1些比较经典的品种名字,大家都能达成共鸣,有些新品种,或不怎样走进人们视野的品种的名字常常会引发混淆,乃至没有个正经的名字,会出现1名多用,或多名1用,乃至很多引进种没有汉字名称,只有拉丁学名(日本用片假名表示的也是学名)情况出现等等。出现这类情况,1来是由于多肉植物品种繁多,新品种不断推出,2来则是命名1直没有统1的规范。 接下来看专家怎样解释多肉植物名字的命名由来 我国多肉植物的名称历来不统1。如景天科Kalancboe marmorata这个常见种,北方叫花叶川莲,到了南方就叫玳瑁景天,上海1带则沿用日名叫江户紫。又如Sedum dasyphylluM.在北方叫翡翠景天,上海叫玲珠草。究其缘由,主要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引种渠道不1的原因。引种后先入为主,1个名字叫熟了,再想改过来就很难。 撇开某些人杜撰的名字不谈,我国多肉植物的命名主要有两种方法。以徐民生较授为代表的专业人员,用的是我国正统的植物命名法,即很据拉丁学名本身的含义(形态、人名、地名)来命名,如截形102卷、毛汉102卷、阿根廷毛花柱等。这无疑是最科学的,既可以使人们熟习学名和分类,帮助记忆,又便于将多肉植物的命名纳入统1轨道。但目前这类命名法没能在全国通行。主要是由于多肉植物种类太多,有些拉丁学名本身没有含义;而有的学名虽不同,译出来的含义(主要是形态)却是1样的。至于用人名、地名的,在1些种类不多的小属中尚不会重复,但在有几百种的大属中就要另当别论了,因此其本身有局限性。另外出版物中的种类介绍(包括图片)长时间滞后于已栽培的种类,也是1个缘由。 因此另外一种方法更加流行,就是直接沿用日文书刊上的汉字名称(或作少许改动,如丸改成球等)。实际上在徐先生的个人着作中沿用日名的有很多,以致遭到1些老学者婉转的批评。那末日名是否是就不能用或可以完全照搬呢?它能否解决命名的全部问题呢?我们无妨先看看日本名字的多肉植物的方式有甚么特点: 日文书上的多肉植物名称可以说甚么都有。有的借用动物名,如斑鸠、飞鸟、巨鹫、巨鲸、鸾凤玉、蜘蛛丸等;有的反应形态,如兜、烈刺玉、大平丸、发结、银波锦等;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如赤风(红刺)、龙舌玉(宽刺〕。另外1些,有的用建筑名,如摩天楼、佛塔、黄鹤楼、金字塔等;有的用地名。如武藏野、习志野、熊野(俱为日本地名)等;有的用艺术作品名称,如青海波

、还城乐、劝进帐(日本歌舞剧)、纪之川(日本小说)等;有的用宗教上名字,如般若、妙法莲华丸、如来、笑布袋、眠布袋(布袋是日本7福神之1,酷似弥勒佛)等;有的用古代人名,如杨贵妃、项羽、白乐天、紫式部等;有的是用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如神仙掌科中的铜壶、未摘花、夕颜、薰大将和番杏科中的大纳言、中纳言、右近、式典、椿姬盖(出自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 另外一种方式则是直接翻译拉丁学名。有的根据含义定名,如5刺玉( Echinofussulocactus pentacanthus),多棱玉(E.multicostus)、大角玉(E.grandicornia)、半岛玉(Ferocactus peninsulae) 、勇壮丸(F.robustus)、多较丸(Mammillaria polythele);有的用译音,如夜栗鼠丸(Mammillaria jaliacana),凤莲丸(M.fraileana) ,昆仑丸( M.columbiana)、谱恋丸(Coryphantha pulleineana)、福来玉(lithops tuned)、寿丽玉(Ljulii)等。 从中可以看出,日名有的很好,与学名含义符合,反应的形态很贴切。如葫芦科的眠布袋(之前中文译成布睡袋,明显没有他们妥当)。其膨大的回形茎干酷似弥勒佛肚子。又如景天科的1个花叶变种Ctassula argentea F. variegata,起名为落日之雁,其内弯的对生叶的确很象正在飞翔的鸟翅,而黄色叶面和红色叶缘则象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翅磅上,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再如石莲花属的Echeveria chihuahusensis,按我国命名法叫奇瓦瓦石莲花(奇瓦瓦是墨西哥哥州名),固然也不错。但日本奇妙地利用译音称其为吉娃莲,更形象地反应出该种粉妆玉琢的特点。还有很多种类的名称反应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共同背景。如以龙、凤命名的种类特别多;又如1些建筑名和古人名等也是中国的,如”青海波”、”还城乐”均是唐代的舞曲名或军乐名;另外1些宗吸上的名称找们也很熟习。因此很难说究竟是谁用谁的,最少有相当1部份种类的名字我们完全可以沿用。 但全部照搬是不行的。由于日语中1部份汉字和我们的含义不同,有些字我们还没有。还有很多重名的,乃至出现在1个科里。如神仙掌科中”光虹丸”就有两个,1个是乳突球属的Mammillaria roseo-alba,另外一个是丽花球属的Lobivia arachnacantha;”若紫”也有两个,1个是乳突球属的M.armillata,另外一个是丝苇属的Rhipsalia nevea-annondii.还有很多同1名字出现在不同科中。如景天科中有”大和锦”,神仙掌科中也有这么叫的,番杏科中有”天使”、”安珍”,而神仙掌科中也有。另有极少数名字和我国其他植物重名,如白檀。有的虽不重名但是只差1字,也易引发混淆。如英冠玉这个种在我国很多地方标的拉了学名为Echinomaatus johnsonii,但这是非常毛病的、Echinomastus johnaonii的中文学名应是英冠,为北美原产的稀有种,红刺红花。而英冠玉的拉丁名应为Notocactua (Eriocactus) magnifcus,它原产南美,开黄花,在我国早已普及。所以有些日名用起来还须再考虑。 退1步讲,即便日本起的名字投有间题,是否是就可以全部解决我们对多肉植物定名的问题呢?答案是不是定的。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新的种类(包括栽培品种)在不断推出,而日文书刊上的汉字名字则几近没有甚么增加,基本还是70年代那些。1996年12月,日本后起的专家佐腾勉出版了他的神仙掌图增,共介绍了3006种。1册书上能有如此多的神仙掌种类是空前的。单遗憾的是有汉字名字的唯一1540种。至于其它科的多肉植物,据1981年日本多肉植物协会编的《原色多肉植物写真集》统计,在介绍的910种(812种有图)中,有396种没有汉宇名称。目前日本正在出版新的多肉植物图谱,但估计有仅字名称的也鱿是1半左右,而没有汉字名字的种类有很多观赏性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