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贤有谁,四贤坊是哪四贤

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四贤有谁,以及四贤坊是哪四贤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书家四贤"是谁?

三国锺繇、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

锺繇(151~230),中国三国时魏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锺太傅。谥成侯。

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锺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锺王。

锺繇书法真迹未传下来,古临本有《荐季直表》,毁于民国年间,只有影印本传世。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传魏《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亦为锺繇所书。《宣示表》是锺繇书法的代表作品,现在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略扁,法度严密,带有晋以后书法风格,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贺克捷表》,是锺繇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书保留许多隶书笔意,是隶楷递变过程中的书体。《贺捷表》有《郁冈斋》帖本。《力命表》,楷书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王羲之临本。

张芝

张芝(?~约192)

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焕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中国书法四贤是谁

是指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

东汉末年的“草圣”张芝,曹魏时期的隶、楷书家钟繇,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可堪称“古之特绝”。书法大家王羲之对古人书法有这样的评述:“顷寻诸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而王羲之则兼取钟、张之精华,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境界。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

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

“中国书法家四贤”有没有颜真卿

中国书法四贤是指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

没有颜真卿。

历史上的竹林四贤是谁?

应该是竹林七贤,不是竹林四贤,比如说是稽康阮籍向秀,这些人都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人物,当时他们是属于士族,但是在当时应该是不是太受重视?所以自然而然就过得比较消沉,后来其中几个人也出来做官了,我觉得他们是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

延平四贤都是谁,他们有什么历史贡献

在福建南剑州有这么一个首诗“南剑四贤谁不知,才华横溢展风姿。德闳学粹杨时也,苦读勤修从彦为。”在 中国著名景点 中四贤祠是他们是旧址。明初改为延平府,下面就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延平四贤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延平四贤”是上传承洛学,下开创闽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延平四贤中,杨、罗、李均为南剑州人氏,故早在南宋时,就已被尊称为“南剑三先生”。

在学术传承上,“南剑三先生”是递相授受的师徒关系。他们先后致力于二程洛学的阐发和传播,为其后继者朱熹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奠定了基础和铺平了道路。

明洪武十七年颁布科举取士式,程朱理学正式被确立为“官学”,“延平四贤”的地位随即得到大幅攀升,被看做是上接孔孟、下传万世,具有存亡绝续继往开来之功的宗师性人物群体。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大儒,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其中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属今明溪县龙湖)人。[1]生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卒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年八十七岁。【疑年录作生于皇祐四年,卒于绍兴五年,年八十三岁;宋史本传不著卒于何年,亦作八十三年。此从直齐书录解题】幼颖悟异常,能属文。

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公元一〇七六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杜门不仕将十年。历任州一级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职,历知刘阳、余杭、萧山三县,多有惠政。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

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栻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罗从彦:(1072-1135)北宋学者,系南平东坑罗源村人,他拜学于杨时,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在南平筑室于山中,绝意仕进,体验天地万物之理,常聚于九峰山育德泉讲道。绍兴2年罗从彦61岁经朝廷特科授予广东惠州博罗主簿,64岁卒于武平县学,数年后由门人李侗为归南平罗源村里,世人称豫章先生。他的代表作有《遵尧集》。

李侗:(1093-1163)南宋学者,南平炉下乡樟林村人,学者称延平先生,拜学于罗从彦,他的祖父和父亲皆以儒学起家。李侗24岁从学于罗从彦,一心追求儒学真谛,数年后尽得罗氏所传,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间,谢绝世故,一生不为官。隆兴元年(1163)年应福唐守汪应辰之邀,赴福唐讲学,不幸病逝于府治之馆。时年71岁,后归葬于炉下瓦口村。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别称紫阳先生。祖籍徽州婺源,朱熹生于南建州尤溪县城毓秀峰下,以闽籍登绍兴十八年进士,任同安主簿。朱熹之父朱松乃李侗学友,绍兴23年他从同安徒步到南平,遵父志投学于李侗门下,尽学得李侗真传。而后成为世人敬仰的大师。庆元六年(1200)朱熹71岁病逝,被追封为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其代表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诗集传》等。

【结束语】延平四贤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延平四贤”是上传承洛学,下开创闽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延平四贤中,杨、罗、李均为南剑州人氏,故早在南宋时,就已被尊称为“南剑三先生”。

“书中四贤”指的是谁?其中哪三人是一脉相承的?

“书家四贤”指东汉末年的“草圣”张芝,曹魏时期的隶、楷书家钟繇,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四人墨迹可谓“古之特绝”。

张芝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其祖父张享他曾任过汉阳太守,其父张奂更是至为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农等,屡立功勋,其母为富家闺秀,淑慧贤良。

张芝为长子,虽出身宦门,却无纨绔气。当朝太尉认为他将来不是文宗,就是将表,多次征召他做官都被拒绝,人称“张有道”。

他勤奋研习书法,特别是草书,并拜崔瑗、杜操为师。还摆脱旧俗,独创一体。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

钟繇

作为汉魏大臣,钟繇为统一北方、恢复和发展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此外,他还是汉魏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早期,他拜曹喜、刘德异等书法家为师,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精心研究,将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钟繇的楷书,自然优美,结构朴茂,点划之间,多有异趣,产生很大影响,沿用至今。

可见楷书具有科学性、进步性。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这位大家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

王献之

当然,书法史上除了最富盛名的“书圣”王羲之外,其七子王献之在书法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比其父要低。

他不仅是首个创造出“一笔书”书写方式的人,且在草书、行书和隶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人们将这对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主要作品有《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洛神赋十三行》,又被称为《洛神赋》或者《十三行》,是他的小楷代表作。此外,还有《廿九日帖》、《新妇地黄汤帖》、《鸭头丸帖》等作品。

那么,其中哪三人是一脉相承的?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卫夫人。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幼年师从钟繇学习书法技巧,擅长楷书。

而年少的书圣王羲之,也曾拜其门下,学习书法精髓。

王献之更加不用说了,自然是受父亲王羲之的影响最大了。

可见,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是一脉相承的啊!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