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古诗金河指哪里,以及金水河古诗意思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是一种河流的名字,天运五行指的其实就是“六十花甲子纳音”五行的属性,天运五行的出现对于五行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作用,是祖先的智慧结晶。
【诗句】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出处】 唐·许浑《早秋》。
【意思】 秋季降临,残存的萤火虫无力地停在 白露一边。大雁南飞,掠过银河,消失在黑暗之中。上句为俯视所见, 下句为仰望所睹,诗人把早秋描写成立体图景,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 感。
注: 金河,即银河。
【全诗】
《早秋》
[唐]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解析】
颔联中“残萤栖玉露”,写俯视所见。说“玉露”而不说“冷露”,也有季 节的`特点。“玉露”是强调露珠的晶莹光润,再配上点点萤光,媚丽无限。 对句“早雁拂金河”写仰望所见,点点雁影掠过初秋的银河。不说“银河” 而说“金河”,一是为了与上句的“玉露”构成工整的对仗,更重要的是借用 “金”字在五行学说中与“秋”的对应关系,点明季节,传达此时银河的清丽 明澈。此联写早秋之夜,全从光影上落笔,地面上是点点萤火,点点露光; 天空中是点点星光,点点雁影。上下辉映,一派明洁,让人感到夜色的宁 静与纤丽。
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斗:战斗。儒:读书人。打仗时须用长枪利剑,不能用笔,故曰“耻为儒”。○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记》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辚lín辚:兵车隆隆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出发的士兵。○唐·杜甫《兵车行》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军声,军队作战喊杀声。○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战格:作战时防御用的障碍物。逾:越。○唐·杜甫《潼关吏》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捷:胜利。不云输:不报告败绩。○唐·杜甫《遣怀》
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
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唐·刘湾《出塞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军营门。风掣chè:风吹动如牵引。翻:飘动。○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伐鼓:击鼓。阴山:泛指边地的山。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风头如刀面如割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
万鼓哇殷地,千旗火生风
殷地:使大地震动。两句写军威雄壮,万鼓齐鸣,如雷声震动大地,千旗飘扬似风扬火势。○唐·高适《塞下曲》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来解围
恩遇:朝廷特别优惠的待遇。恒:常。○唐·高适《燕歌行》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节,节操;为保卫祖同而死。岂顾勋:哪里是为了功名。○唐·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后句写将军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唐·高适《燕歌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两句写行军队伍中传出嘹亮的笛声,一行红旗在天山白雪映照之中直上山颠。○唐·陈羽《从军行》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五关:即甘肃玉门关。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这两句说每年不是守金河就是守玉关,天天只有马鞭和战刀伴随自己。○唐·柳中庸《征人怨》
更催飞将追骄虏,奠遣沙场匹马还
莫遣句:不要让敌人有一个逃回。○唐·严武《军城早秋》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扬新令:发布新命令。○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将近覆灭。卒:兵卒。日滋:日渐增多。师:军队。○唐·韩愈《张中传后叙》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庸·刘商《行营即事》:“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唐·令狐楚《塞下曲二首》
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
兵:刀兵,指战争。○唐·孟郊《寒溪》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刀名,此指军刀。关山五十州州:指当时唐王朝不能控制的地方。○唐·李贺《南园十三首》:“~。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句: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烽烟静:指战争结束。不遣:不使。○庸·高骈《南征叙怀》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鸢yuān:一种猛禽,俗称老鹰。两句说战鼓刚起,战斗还没开始,乌鸦和老鹰就凭经验知道将有许多尸体供它们啄食了。暗示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唐·于洲洲《塞下曲》
朔风吹雷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朔风:北风。刀瘢bān:刀上留下的累累瘢痕。饮马长城窟: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此句由此化来。○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典故:昭君出塞
本诗诗意: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注释⑴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岁岁: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义。⑵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⑶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4)青冢:王昭君墓.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常见草色青青,故称.青冢
征人怨的古诗赏析1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二
1.试赏析“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这两句诗。(5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岁岁”“朝朝”两个叠词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以“复”字、“与”字连缀,构成了一幅“征人征战图”:年年奔波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从而印证了“征人怨”这一主题。
2.这首诗无情地批判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行为,流露出诗人对将士们的无限同情。(2分)前两句诗人运用粗笔勾勒(白描)了一幅“征人征战图”,从而说明了征战之苦,写出了征人的幽怨。(2分)后两句借景抒情,在这里,诗人虽然营造的是征人常见之景,描绘的是征人常履之地,却让人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2分)通篇不着一“怨”字,“怨”情却蕴含在诗句的字里行间。
译文
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赏析:
《征人怨》是唐代诗人柳中庸的诗作。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全诗每句皆对,语言精工自然。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征人怨的古诗赏析2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①。
三春②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①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②三春指暮春 ③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1)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2)本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怨字,你能从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这两句诗中品味出征人的哪些怨情?(3分)
参考答案
(1)借代手法。金河、玉关边塞地名指代边关,马策、刀环是马鞭、刀柄上的铜环指代征战生涯(战争或战事),加上岁岁朝朝表现了征人长期换防戍边、频繁征战(练兵备战)的厌恶(怨恨)(对仗工整,岁岁、朝朝相对,强调戍边时间之长,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强调战事频繁,复字、与字虚词相对,强调戍边生活的单调困苦,表现了征人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情)
(2)三春白雪指边塞暮春季节还白雪纷飞,表达了征人对边塞天气极寒怨恨。征人每日看到的是万里黄河环绕黑山,表达了征人对边塞景色单调、环境艰苦的怨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应先指出手法,再具体分析。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应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诗句的内容来分析。三春白雪归青冢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令人凄绝。万里黄河绕黑山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充分地表现出边地生活的单调困苦不尽无穷,厌倦之情自然流露。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显示出一片萧杀凄绝的景象。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写征人联想到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却具有回肠荡气的力量。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